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15-17页 |
1.2.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2.2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创新和不足 | 第17-1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2.1.1 传统宏观货币理论下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 | 第19-20页 |
2.1.2 具有微观基础的现代货币理论下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 | 第20-21页 |
2.1.3 其他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2.3 文献评述 | 第23-25页 |
3 我国通货膨胀及福利成本的理论分析 | 第25-33页 |
3.1 相关概念 | 第25-27页 |
3.1.1 通货膨胀的界定 | 第25页 |
3.1.2 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概念 | 第25-27页 |
3.2 通货膨胀的福利效应 | 第27-28页 |
3.3 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计量方法 | 第28-33页 |
3.3.1 消费者剩余模型 | 第28-29页 |
3.3.2 货币效用模型(MIU) | 第29-30页 |
3.3.3 现金预留模型(CIA) | 第30-32页 |
3.3.4 模型的比较 | 第32-33页 |
4 福利成本差异测度的方法及步骤 | 第33-42页 |
4.1 本文研究模型的改进与选择 | 第33-36页 |
4.1.1 模型的改进 | 第33-35页 |
4.1.2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 第35-36页 |
4.2 变量设定 | 第36-37页 |
4.2.1 被解释变量 | 第36页 |
4.2.2 解释变量 | 第36-37页 |
4.3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37-38页 |
4.4 面板数据模型检验方法 | 第38-41页 |
4.4.1 单位根检验 | 第38-39页 |
4.4.2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 第39-40页 |
4.4.3 面板数据模型形式设定的检验 | 第40-41页 |
4.5 参数估计方法 | 第41页 |
4.6 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测算方法 | 第41-42页 |
5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2-58页 |
5.1 相关数据 | 第42-45页 |
5.1.1 居民储蓄率 | 第42-43页 |
5.1.2 通货膨胀率 | 第43-45页 |
5.2 实证检验结果 | 第45-47页 |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 第45页 |
5.2.2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 第45-46页 |
5.2.3 面板数据的的协整检验结果 | 第46-47页 |
5.2.4 面板数据模型形式设定的检验结果 | 第47页 |
5.3 参数估计结果 | 第47-49页 |
5.4 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测算结果 | 第49-52页 |
5.5 通胀福利成本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52-58页 |
5.5.1 通货膨胀的差异 | 第52-53页 |
5.5.2 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的差异 | 第53-55页 |
5.5.3 通货膨胀预期的推动 | 第55-56页 |
5.5.4 消费结构的差异 | 第56页 |
5.5.5 资产持有结构的差异 | 第56-57页 |
5.5.6 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完善 | 第57-58页 |
6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58-6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9-61页 |
6.2.1 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区间 | 第59页 |
6.2.2 缩小收入差距,完善多层次消费结构 | 第59-60页 |
6.2.3 完善我国金融体系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