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引言 | 第7-10页 |
| 1.1 南社的研究现状 | 第7-8页 |
| 1.2 研究方法及章节安排 | 第8-10页 |
| 2 南社勃兴的基础 | 第10-19页 |
| 2.1 南社勃兴时期的社会背景 | 第10-15页 |
| 2.1.1 南社的筹备与成立 | 第10-11页 |
| 2.1.2 南社与时代精神 | 第11-15页 |
| 2.2 南社勃兴时期的文化背景 | 第15-19页 |
| 2.2.1 继承民族文化,欲存国魂 | 第15-17页 |
| 2.2.2 借鉴欧洲思潮,吸收交融 | 第17-19页 |
| 3 “权力的诗学”——欲凭文字播风潮 | 第19-23页 |
| 3.1 戏剧的力量 | 第19-21页 |
| 3.2 革命仪式意味的悼亡活动 | 第21-23页 |
| 4 从构建现代文学公共空间视角探析南社勃兴的可能性 | 第23-34页 |
| 4.1 清末时期新兴的文化场域 | 第23-25页 |
| 4.2 清末民初的文人交往模式 | 第25-28页 |
| 4.2.1 通过私人友谊,构建私谊网络 | 第26页 |
| 4.2.2 对“界”的认同 | 第26-27页 |
| 4.2.3 有着共同的政治文化目标和社会理想 | 第27-28页 |
| 4.3 知识共同体 | 第28-31页 |
| 4.3.1 以社团领袖为中心的聚合类型 | 第28-29页 |
| 4.3.2 将固定刊物视为自己的文学阵地 | 第29-30页 |
| 4.3.3 以报刊作为连接彼此的精神性纽带 | 第30-31页 |
| 4.4 构建文学公共空间 | 第31-34页 |
| 5 南社作为社团的生存基础和合法性问题 | 第34-43页 |
| 5.1 南社作为社团的生存基础 | 第34-35页 |
| 5.2 南社作为社团的合法性问题 | 第35-43页 |
| 5.2.1 南社作为社团的内部合法性 | 第36-37页 |
| 5.2.2 南社作为社团的外部合法性 | 第37-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附录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