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表 | 第7-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前言 | 第11页 |
1.2 六种引起奶牛流产疾病的概述 | 第11-17页 |
1.2.1 新孢子虫病 (Neospora caninum) | 第11-13页 |
1.2.2 弓形虫病 (Toxoplasma gondii) | 第13-14页 |
1.2.3 布氏杆菌病 (Brucella abortus) | 第14页 |
1.2.4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IBRV) | 第14-15页 |
1.2.5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 | 第15-16页 |
1.2.6 胎儿毛滴虫病 (Tritrichomonas foetus) | 第16-17页 |
1.3 奶牛流产病原的诊断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病原生物学检测 | 第17页 |
1.3.2 血清学检测 | 第17-18页 |
1.3.3 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18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第2章 洛阳地区奶牛流产情况的临床调查 | 第19-23页 |
2.1 调查方法 | 第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2页 |
2.2.1 流产发生率 | 第19-20页 |
2.2.2 流产与胎次之间的关系 | 第20-21页 |
2.2.3 流产与月份之间的关系 | 第21-22页 |
2.2.4 流产与妊娠天数(月龄)之间的关系 | 第22页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洛阳地区奶牛流产主要病原的PCR检测与分析 | 第23-33页 |
3.1 材料 | 第23-24页 |
3.1.1 样品采集 | 第23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3.1.3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24页 |
3.2 方法 | 第24-28页 |
3.2.1 样品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3.2.2 样品R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3.2.3 反转录( RT) | 第26页 |
3.2.4 六种病原特异性引物的合成和稀释 | 第26-27页 |
3.2.5 六种病原的PCR扩增 | 第27-28页 |
3.2.6 凝胶电泳鉴定 | 第28页 |
3.2.7 测序及比对分析 | 第2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3.3.1 6种病原的PCR扩增情况 | 第28-31页 |
3.3.2 流产病例6种病原的检出情况 | 第31页 |
3.3.3 不同类型样品的检出情况 | 第31页 |
3.4 讨论 | 第31-33页 |
第4章 洛阳地区奶牛新孢子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 第33-4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4.1.1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33-34页 |
4.1.2 血样采集和血清分离 | 第34-35页 |
4.2 血清新孢子虫抗体间接ELISA检测 | 第35-36页 |
4.2.1 试剂盒保存 | 第35页 |
4.2.2 血清检测 | 第35页 |
4.2.3 结果判定 | 第35-36页 |
4.3 结果 | 第36-37页 |
4.3.1 洛阳地区奶牛新孢子虫感染情况 | 第36页 |
4.3.2 血清样本检测结果 | 第36-37页 |
4.4 检测结果分类比对 | 第37-39页 |
4.4.1 不同饲养环境与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之间的关系 | 第37页 |
4.4.2 流产奶牛与正常奶牛之间新孢子虫阳性率之间的关系 | 第37-38页 |
4.4.3 不同胎次与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之间的关系 | 第38页 |
4.4.4 不同年龄段与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之间的关系 | 第38-39页 |
4.5 讨论 | 第39-41页 |
4.5.1 洛阳地区奶牛新孢子虫感染率与其它地方比较 | 第39-40页 |
4.5.2 洛阳地区新孢子虫感染情况分析 | 第40页 |
4.5.3 结论 | 第40-41页 |
第5章 犬粪便中新孢子虫卵囊的检查及PCR鉴定 | 第41-47页 |
5.1 材料 | 第41-42页 |
5.1.1 样品采集 | 第41-42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42页 |
5.1.3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42页 |
5.2 方法 | 第42-45页 |
5.2.1 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 | 第42-43页 |
5.2.2 新孢子虫卵囊的分离与纯化 | 第43页 |
5.2.3 样品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3-44页 |
5.2.4 新孢子虫的PCR扩增 | 第44页 |
5.2.5 凝胶电泳鉴定 | 第44页 |
5.2.6 测序及比对分析 | 第44-4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5-47页 |
5.3.1 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 第45页 |
5.3.2 新孢子虫PCR扩增结果 | 第45-46页 |
5.3.3 讨论 | 第46-4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