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共晶的分类 | 第14-15页 |
1.3 共晶形貌的实时原位观察 | 第15-22页 |
1.3.1 定向凝固技术 | 第15-17页 |
1.3.2 透明类金属的共晶生长的实时原位观察 | 第17-19页 |
1.3.3 非透明合金的共晶生长的实时原位观察 | 第19-22页 |
1.4 计算机模拟在研究共晶形貌中的应用 | 第22-26页 |
1.4.1 相界各向异性的三维相场模拟 | 第23-25页 |
1.4.2 共晶生长的形态学稳定性的三维相场模拟 | 第25-26页 |
1.4.3 固相体积分数对共晶形貌影响的三维相场模拟 | 第26页 |
1.5 共晶生长的解析解 | 第26-33页 |
1.5.1 溶质扩散和耦合生长 | 第27-29页 |
1.5.2 共晶生长的解析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9-33页 |
1.6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1.6.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33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金属-金属棒状共晶生长的数学模型 | 第35-41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金属-金属棒状共晶生长的有量纲的数学模型 | 第35-37页 |
2.3 金属-金属棒状共晶生长的无量纲的数学模型 | 第37-39页 |
2.3.1 金属-金属棒状共晶生长的无量纲的几何模型 | 第37-38页 |
2.3.2 金属-金属棒状共晶生长的无量纲的数学公式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金属-金属棒状共晶生长的界面过冷度与临界共晶间距 | 第41-59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三相结合处的接触角为小角度时的界面过冷度 | 第42-47页 |
3.3 工艺参数对金属-金属棒状共晶临界间距的影响 | 第47-51页 |
3.4 计算结果与其他理论研究结果的比较 | 第51-55页 |
3.5 工艺参数对固-液界面形貌的影响 | 第55-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金属-气体棒状共晶生长的数学模型 | 第59-65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金属-气体棒状共晶生长的有量纲的数学模型 | 第59-62页 |
4.3 金属-气体棒状共晶生长的无量纲的数学模型 | 第62-64页 |
4.3.1 金属-气体棒状共晶生长的无量纲的几何模型 | 第62-63页 |
4.3.2 金属-气体棒状共晶生长的无量纲的数学公式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金属-气体棒状共晶生长的一致有效渐近解 | 第65-81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远离界面的外部子区域的稳态解 | 第65-66页 |
5.3 界面子区域的稳态解 | 第66-68页 |
5.4 合成解 | 第68-70页 |
5.5 孔隙率和界面形貌 | 第70-74页 |
5.5.1 孔隙率 | 第70-73页 |
5.5.2 界面形貌 | 第73-74页 |
5.6 金属-气体棒状共晶的界面过冷度 | 第74-77页 |
5.7 气孔间距 | 第77-78页 |
5.8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78-80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81-85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82-83页 |
6.3 课题展望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7页 |
附录A 参数表 | 第97-99页 |
附录B 论文主程序 | 第99-101页 |
附录C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