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1页 |
1 稻瘟病的危害与防治 | 第11-14页 |
1.1 稻瘟病的危害 | 第11-12页 |
1.2 稻瘟病的防治 | 第12-14页 |
1.2.1 选育及合理布局利用抗病品种 | 第12-13页 |
1.2.2 化学药剂防治 | 第13页 |
1.2.3 生物防治 | 第13页 |
1.2.4 基因聚合 | 第13-14页 |
2 水稻稻瘟病菌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2.1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 | 第14页 |
2.2 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研究 | 第14-16页 |
2.3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研究 | 第16-17页 |
3 水稻抗瘟性鉴定 | 第17-19页 |
3.1 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 | 第17-18页 |
3.2 稻瘟病人工接种鉴定 | 第18-19页 |
3.2.1 活体喷雾接种 | 第19页 |
3.2.2 离体针刺接种 | 第19页 |
4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92个稻瘟病菌生长速率及产孢能力分析 | 第21-28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21-22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1.3 所需试剂及培养基的制备 | 第22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2-24页 |
2.1 单孢菌株的分离与保存 | 第22-23页 |
2.1.1 病组织保湿培养 | 第22页 |
2.1.2 挑取单孢 | 第22-23页 |
2.1.3 菌株的保存 | 第23页 |
2.2 生长速率的测定 | 第23页 |
2.3 产孢量的观察 | 第23-24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湖南省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8-37页 |
1 材料 | 第28-29页 |
1.1 供试引物 | 第28-29页 |
1.2 供试菌株 | 第29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1.4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的制备 | 第2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9-32页 |
2.1 稻瘟病菌丝的培养 | 第29页 |
2.2 DNA提取 | 第29-30页 |
2.3 DNA浓度纯度测定 | 第30页 |
2.4 PCR扩增 | 第30-32页 |
2.5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2页 |
2.6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3.1 SSR引物对供试菌株的PCR扩增 | 第32-33页 |
3.2 病圃稻瘟病菌群体遗传谱系 | 第33-36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鉴定 | 第37-46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37页 |
1.2 供试水稻品种 | 第3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2.1 孢子繁殖及孢悬液制备 | 第37-38页 |
2.2 秧苗管理 | 第38页 |
2.3 离体接种 | 第38-39页 |
2.4 病害调查数据分析 | 第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3.1 92个单孢菌株对近等基因系水稻的致病率 | 第39-40页 |
3.2 92个单孢菌株对24个单基因系毒力表现 | 第40-44页 |
3.3 联合致病性系数和联合抗病性系数分析 | 第44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湖南省50水稻栽培品种的抗瘟基因型推定 | 第46-55页 |
1 供试材料 | 第46-47页 |
1.1 湖南供试栽培水稻品种 | 第46-47页 |
1.2 供试菌株 | 第4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3.1 16个稻瘟病菌株对湖南省50个水稻栽培品种的致病性分析 | 第48页 |
3.2 湖南省50个水稻栽培品种对16个稻瘟病菌株的抗病性分析 | 第48-49页 |
3.3 50个供试水稻品种的抗瘟基因型分类 | 第49-53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附录1 92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对24份单基因系水稻材料的反应模式表 | 第66-70页 |
附录2 16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对50个湖南主栽水稻品种的反应模式表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