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Summary | 第6-7页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8-9页 |
文章综述 | 第9-14页 |
1 绵羊痘病的病原 | 第9页 |
2 绵羊痘病的流行病学 | 第9-10页 |
2.1 绵羊痘病的分布 | 第9-10页 |
2.1.1 世界分布 | 第9-10页 |
2.1.2 我国分布 | 第10页 |
2.2 绵羊痘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第10页 |
2.2.1 绵羊痘病的流行特征 | 第10页 |
2.2.2 绵羊痘病的传播 | 第10页 |
3 绵羊痘病的发病机理 | 第10页 |
4 绵羊痘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第10-11页 |
4.1 绵羊痘病的临床症状 | 第10-11页 |
4.1.1 典型病例 | 第10-11页 |
4.1.2 非典型病例 | 第11页 |
4.2 绵羊痘病的病理变化 | 第11页 |
5 绵羊痘病的诊断 | 第11-12页 |
5.1 临床诊断 | 第11页 |
5.2 病理学诊断 | 第11-12页 |
5.2.1 剖检变化 | 第11-12页 |
5.2.2 组织学变化 | 第12页 |
5.2.3 鉴别诊断 | 第12页 |
5.2.4 实验室诊断 | 第12页 |
5.2.4.1 病毒分离 | 第12页 |
5.2.4.2 电镜负染检查法 | 第12页 |
5.2.4.3 包涵体检查 | 第12页 |
5.2.4.4 血清学实验 | 第12页 |
6 绵羊痘病的预防 | 第12-13页 |
6.1 预防接种 | 第12-13页 |
6.2 控制传染源 | 第13页 |
6.3 及时隔离封锁疫区 | 第13页 |
6.4 简易方法 | 第13页 |
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试验研究 | 第14-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16页 |
1.1 材料 | 第14页 |
1.2 官方数据统计 | 第14页 |
1.3 采样与诊断 | 第14-15页 |
1.3.1 样品采集 | 第14-15页 |
1.3.2 临床诊断 | 第15页 |
1.4 鉴别诊断 | 第15页 |
1.5 病理学诊断 | 第15页 |
1.6 血清学实验 | 第15-16页 |
2 结果 | 第16-29页 |
2.1 官方数据统计的结果(2007年—2016年) | 第16-23页 |
2.2 临床诊断结果 | 第23-24页 |
2.3 病理学诊断结果 | 第24页 |
2.4 鉴别诊断结果 | 第24-25页 |
2.5 血清学实验结果 | 第25-26页 |
2.6 绵羊痘病的发病数与羊存栏的关系 | 第26页 |
2.7 绵羊痘病的发病数与免疫情况的关系 | 第26-27页 |
2.8 绵羊痘病的发病数与季节的关系 | 第27页 |
2.9 绵羊痘病的发病数与年龄的关系 | 第27-28页 |
2.10 绵羊痘病的发病与品种的关系 | 第28-29页 |
3 讨论 | 第29-31页 |
3.1 永登县绵羊痘病流行情况的分析与讨论 | 第29页 |
3.2 永登县绵羊痘病的羊存栏差异 | 第29页 |
3.3 绵羊痘病的免疫差异 | 第29页 |
3.4 绵羊痘病的季节差异 | 第29页 |
3.5 绵羊痘病的年龄差异 | 第29-30页 |
3.6 绵羊痘病的品种差异 | 第30-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作者简历 | 第37-38页 |
导师简介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