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场围岩变形破坏应变场、地电场响应特征及测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采煤覆岩破坏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1.2.1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相关测试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3 技术发展及认识 | 第23-24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4-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2 采场覆岩变形破坏及测试方法 | 第28-44页 |
2.1 采场覆岩变形破坏 | 第28-29页 |
2.1.1 采场覆岩变形破坏的形成 | 第28页 |
2.1.2 采场覆岩变形破坏的形式 | 第28-29页 |
2.2 物性探测基础 | 第29-30页 |
2.3 测试方法的选取 | 第30-42页 |
2.3.1 分布式光纤传感测试技术 | 第31-39页 |
2.3.2 二维并行电法测试技术 | 第39-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3 覆岩变形规律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44-60页 |
3.1 数值模拟软件 | 第44-45页 |
3.2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择 | 第45-47页 |
3.2.1 模型的基本几何参数 | 第45-46页 |
3.2.2 模型边界条件的限定 | 第46-47页 |
3.2.3 开挖方案 | 第47页 |
3.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7-59页 |
3.3.1 采场垂直应力分布及演化过程 | 第47-51页 |
3.3.2 采场塑性区分布及演化过程 | 第51-55页 |
3.3.3 采场垂直方向位移分布及演化过程 | 第55-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工程实例及分析 | 第60-92页 |
4.1 探测任务 | 第60-61页 |
4.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61-63页 |
4.3 测试系统布置 | 第63-65页 |
4.4 传感单元的安装 | 第65-66页 |
4.5 数据采集 | 第66-68页 |
4.6 覆岩变形破坏应变场、地电场特征分析 | 第68-89页 |
4.6.1 应变场特征分析 | 第68-83页 |
4.6.2 地电场特征分析 | 第83-88页 |
4.6.3 综合特征分析 | 第88-8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9-9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5.1 结论 | 第92-93页 |
5.2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2-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