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铬铝泥的综合利用工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引言 | 第8-14页 |
1.1 铬盐简介 | 第8-10页 |
1.1.1 铬盐用途 | 第8页 |
1.1.2 铬盐生产工艺流程 | 第8-10页 |
1.2 含铬铝泥的来源及危害 | 第10-11页 |
1.2.1 含铬铝泥的来源 | 第10页 |
1.2.2 含铬铝泥的危害 | 第10-11页 |
1.3 含铬铝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1 填埋或堆放 | 第11页 |
1.3.2 制鞣革和水泥 | 第11页 |
1.3.3 改进铬盐工艺条件 | 第11页 |
1.3.4 高温焙烧除铬 | 第11-12页 |
1.3.5 添加强絮凝剂除铬 | 第12页 |
1.3.6 利用还原剂还原除铬 | 第12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 第12-14页 |
1.4.1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1.4.2 论文的创新性 | 第13-14页 |
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14-21页 |
2.1 实验材料与药品 | 第14-15页 |
2.1.1 材料 | 第14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14-15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15页 |
2.3 实验测定方法 | 第15-19页 |
2.3.1 六价铬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15-16页 |
2.3.2 三价铬含量的测定 | 第16-17页 |
2.3.3 氧化铝的含量的测定 | 第17页 |
2.3.4 Na2O含量的分析 | 第17页 |
2.3.5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17-18页 |
2.3.6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 第18页 |
2.3.7 原子吸收分析 | 第18-19页 |
2.3.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仪 | 第19页 |
2.4 实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3 打浆水洗除铬 | 第21-25页 |
3.1 实验原理 | 第21-22页 |
3.1.1 原料物相及各组分含量分析 | 第21-22页 |
3.1.2 铬酸钠溶解度曲线 | 第22页 |
3.2 打浆水洗条件的选择 | 第22-24页 |
3.2.1 水洗次数对除铬的影响 | 第22-23页 |
3.2.2 固液比对除铬的影响 | 第23-2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4 电渗析除铬 | 第25-29页 |
4.1 电渗析技术简介 | 第25页 |
4.2 电渗析除铬的实验装置 | 第25-26页 |
4.3 实验步骤 | 第26-27页 |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27-29页 |
5 铝的溶出 | 第29-33页 |
5.1 实验原理 | 第29-30页 |
5.1.1 含铬铝泥中铬和铝氢氧化物的性质 | 第29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5.2 铝泥的溶出性能研究 | 第30-33页 |
5.2.1 温度对溶出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5.2.2 反应时间对溶出率的影响 | 第31页 |
5.2.3 NaOH浓度对溶出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5.2.4 小结 | 第32-33页 |
6 多次连续碳分法制氧化铝 | 第33-39页 |
6.0 氧化铝生产现状 | 第33页 |
6.1 氧化铝生产工艺 | 第33-35页 |
6.1.1 拜耳法 | 第34-35页 |
6.1.2 烧结法 | 第35页 |
6.2 碳酸化分解的机理 | 第35-36页 |
6.3 碳酸化分解制氧化铝的路径研究 | 第36-39页 |
6.3.1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6.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3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39-41页 |
7.1 结论 | 第39页 |
7.2 展望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