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0-11页 |
1.1.1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创新与局限性 | 第15-16页 |
第2章 审计失败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1 审计失败的概念界定 | 第16页 |
2.2 审计失败的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2.2.1 审计冲突理论 | 第16-17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18页 |
2.2.3 “理性经济人”假设 | 第18-19页 |
第3章 基于处罚决定的审计失败现状分析 | 第19-26页 |
3.1 审计失败案件的数量呈现阶段性增长 | 第19-21页 |
3.2 半数以上审计失败集中发生于少数事务所 | 第21页 |
3.3 审计失败的发生源于多因素 | 第21-23页 |
3.4 审计失败带来的不利影响加重 | 第23-26页 |
第4章 审计失败特征及原因分析 | 第26-30页 |
4.1 发生单一主体连续性审计失败较多 | 第26页 |
4.2 审计失败案件中的重大错报风险普遍较高 | 第26-28页 |
4.3 审计失败于审计师人为缺省审计程序或控制 | 第28-30页 |
第5章 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 第30-42页 |
5.1 审计失败案例简述 | 第30-31页 |
5.2 审计客体的基本情况 | 第31-33页 |
5.3 审计主体的基本情况 | 第33页 |
5.4 导致审计失败的直接原因 | 第33-36页 |
5.4.1 没有关注重大异常事项并加以应对 | 第34页 |
5.4.2 未执行审计程序或执行不到位 | 第34-36页 |
5.4.3 审计证据收集不充分、不适当 | 第36页 |
5.5 导致审计失败的间接原因 | 第36-41页 |
5.5.1 注册会计师缺乏风险意识 | 第36-37页 |
5.5.2 局限于常规审计思路 | 第37-38页 |
5.5.3 审计项目组人员缺乏沟通 | 第38页 |
5.5.4 对现场审计人员的指导与监督不足 | 第38-39页 |
5.5.5 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不准确 | 第39-40页 |
5.5.6 连续审计过程中客户付款延迟 | 第40-41页 |
5.6 结论 | 第41-42页 |
第6章 防范审计失败的对策建议 | 第42-48页 |
6.1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层面 | 第42-45页 |
6.1.1 注册会计师应注重风险评估程序的设计和实施 | 第43页 |
6.1.2 注册会计师应注重审计程序的完整性和恰当性 | 第43-44页 |
6.1.3 注册会计师应注重对审计证据细节的关注 | 第44页 |
6.1.4 会计师事务所应健全质量控制复核制度 | 第44-45页 |
6.1.5 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 第45页 |
6.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层面 | 第45-48页 |
6.2.1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教育和监管 | 第46页 |
6.2.2 加强对审计准则条例的解释说明和应用指导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