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乡村更新进程加快 | 第12页 |
1.1.2 熟人社会走向解体 | 第12-13页 |
1.1.3 社区空间有待完善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研究 | 第17-3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3页 |
2.1.1 乡村 | 第17页 |
2.1.2 乡村更新与振兴 | 第17-18页 |
2.1.3 社区 | 第18-19页 |
2.1.4 社区空间 | 第19-20页 |
2.1.5 社区空间营造 | 第20-21页 |
2.1.6 乡村社区空间营造 | 第21-23页 |
2.2 乡村更新中的社区空间理论 | 第23-33页 |
2.2.1 国外乡村社区空间理论研究 | 第23-27页 |
2.2.2 国内乡村熟人社会与社区空间营造理论研究 | 第27-33页 |
2.3 社区营造介入乡村空间建设的意义 | 第33-34页 |
2.3.1 弥补乡村社区空间建设理论的不足 | 第33页 |
2.3.2 促进乡村社区空间可持续发展 | 第33页 |
2.3.3 培养乡村社区居民的自我认同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乡村更新中的社区空间现状分析 | 第35-48页 |
3.1 乡村社区空间特征 | 第35-40页 |
3.1.1 乡村社区生活空间特征 | 第35-39页 |
3.1.2 乡村社区生产空间特征 | 第39-40页 |
3.1.3 乡村社区生态空间特征 | 第40页 |
3.2 乡村社区空间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3.2.1 传统聚落形态瓦解 | 第41页 |
3.2.2 人居生态环境破坏 | 第41-42页 |
3.2.3 传统乡土气息消退 | 第42页 |
3.2.4 对外交通空间闭塞 | 第42-43页 |
3.3 乡村社区发展机遇 | 第43-47页 |
3.3.1 乡村价值被逐步发掘 | 第43页 |
3.3.2 政府大力支持与美丽乡村建设 | 第43页 |
3.3.3 产业转型升级与特色小镇热潮 | 第43-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乡村社区空间营造策略探究 | 第48-63页 |
4.1 乡村社区居民诉求 | 第48-51页 |
4.1.1 生活质量提升 | 第48-50页 |
4.1.2 经济水平增长 | 第50页 |
4.1.3 精神层次丰富 | 第50-51页 |
4.2 乡村社区空间营造原则 | 第51-53页 |
4.2.1 空间本地化原则 | 第51-52页 |
4.2.2 景观生态性原则 | 第52页 |
4.2.3 生活可持续原则 | 第52-53页 |
4.3 乡村社区空间营造目标 | 第53-54页 |
4.3.1 传承街巷肌理 | 第53页 |
4.3.2 维护乡土气息 | 第53-54页 |
4.3.3 塑造精神空间 | 第54页 |
4.3.4 对轨城市生活 | 第54页 |
4.4 乡村社区空间营造策略 | 第54-62页 |
4.4.1 多维层面的结构性营造 | 第54-57页 |
4.4.2 生态田园的延续性营造 | 第57-60页 |
4.4.3 多方参与的整体性营造 | 第60-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乡村更新中社区空间营造实证研究 | 第63-74页 |
5.1 开弦弓村 | 第63-70页 |
5.1.1 背景介绍 | 第63-65页 |
5.1.2 开弦弓村空间优化策略 | 第65-70页 |
5.2 永兴坞村 | 第70-73页 |
5.2.1 背景介绍 | 第70-71页 |
5.2.2 乡村社区空间营造 | 第71-7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4-7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4页 |
6.2 创新点 | 第74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图表目录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开弦弓村调查问卷 | 第83-88页 |
作者简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