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一、引言第8-18页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第8-9页
        1.问题的提出第8页
        2.研究价值第8-9页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9-10页
        1.新乡贤第9页
        2.精英理论第9-10页
        3.乡村治理理论第10页
    (三)文献综述第10-16页
        1.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研究第10-12页
        2.关于新乡贤的相关研究第12-16页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6-18页
        1.研究思路第16-17页
        2.研究方法第17页
        3.创新之处第17-18页
二、新乡贤治理的历史变迁第18-25页
    (一)历史依据第18-20页
        1.传统社会中与国家制度相配合的绅士自治第18-19页
        2.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润滑剂第19-20页
        3.乡土文明的传承者,传统礼教的捍卫者第20页
    (二)现实需要第20-22页
        1.基层民主发育不健全,灰黑势力“有所作为”第20-21页
        2.乡村空心化加剧,经济拉动力不足第21-22页
        3.农村主流道德及价值观异化,乡规民约软约束作用下降第22页
        4.热心家乡事业人群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第22页
    (三)当代新乡贤群体构成的内涵及外延第22-25页
三、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基于 L 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证考察第25-30页
    (一)L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况第25页
    (二)新乡贤参与L市乡村的治理活动(类型)第25-28页
        1.扎根本土乡贤第26页
        2.经济能人型乡贤第26-27页
        3.手艺型留守乡贤第27-28页
        4.外来型乡贤第28页
    (三)新乡贤参与L市乡村治理的成效第28-30页
四、新乡贤治理面临的挑战第30-34页
    (一)新乡贤治理存在精英压制民主倾向第30-31页
        1.新乡贤魅力型权威治理主导村庄事务第30页
        2.新乡贤权力行使非规范化第30-31页
    (二)农民对新乡贤政治信任不足第31-32页
        1.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第31页
        2.农民对新乡贤权威认可度不高第31-32页
    (三)治理行为存在“越界”现象第32-33页
        1.新乡贤服务定位不明确第32页
        2.新乡贤权力异化第32-33页
    (四)治理绩效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难以保证第33-34页
        1.单向的人才流动机制第33页
        2.新乡贤的代际传承缺失第33-34页
五、新乡贤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第34-39页
    (一)新乡贤权力缺乏制约第34-35页
        1.乡村权力主体缺位第34页
        2.城乡二元化发展导致的人才流失第34-35页
    (二)农民政治素养不高第35-36页
        1.乡村政治力量发展不均衡第35页
        2.农民价值认同存在偏差第35-36页
    (三)治理绩效缺失审查机制第36-37页
        1.新乡贤应有所为——明确权责第36页
        2.新乡贤应有所不为——服务底线第36-37页
    (四)治理环境缺失保障体系第37-39页
        1.新乡贤治理缺失国家制度认可第37页
        2.乡村经济承载力不足第37-39页
六、优化新乡贤治理的对策研究第39-42页
    (一)吸引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第39页
        1.建立健全新乡贤法律保障制度第39页
        2.改善基层治理环境第39页
    (二)规范新乡贤治理行为第39-40页
        1.建立新乡贤组织,保证行为规范化第39-40页
        2.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增强内生监督力量第40页
    (三)丰富新乡贤服务农民方式第40-42页
        1.结合“互联网+”技术发展农村经济第40-41页
        2.弘扬新乡贤文化提升农村法制化水平第41-42页
结语、展望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46-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浙江省公务员结构化面试问题研究--以杭州市考点为例
下一篇: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解放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及当代中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