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引言 | 第8-18页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 第8-9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2.研究价值 | 第8-9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9-10页 |
1.新乡贤 | 第9页 |
2.精英理论 | 第9-10页 |
3.乡村治理理论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2.关于新乡贤的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1.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页 |
3.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二、新乡贤治理的历史变迁 | 第18-25页 |
(一)历史依据 | 第18-20页 |
1.传统社会中与国家制度相配合的绅士自治 | 第18-19页 |
2.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润滑剂 | 第19-20页 |
3.乡土文明的传承者,传统礼教的捍卫者 | 第20页 |
(二)现实需要 | 第20-22页 |
1.基层民主发育不健全,灰黑势力“有所作为” | 第20-21页 |
2.乡村空心化加剧,经济拉动力不足 | 第21-22页 |
3.农村主流道德及价值观异化,乡规民约软约束作用下降 | 第22页 |
4.热心家乡事业人群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 | 第22页 |
(三)当代新乡贤群体构成的内涵及外延 | 第22-25页 |
三、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基于 L 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证考察 | 第25-30页 |
(一)L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况 | 第25页 |
(二)新乡贤参与L市乡村的治理活动(类型) | 第25-28页 |
1.扎根本土乡贤 | 第26页 |
2.经济能人型乡贤 | 第26-27页 |
3.手艺型留守乡贤 | 第27-28页 |
4.外来型乡贤 | 第28页 |
(三)新乡贤参与L市乡村治理的成效 | 第28-30页 |
四、新乡贤治理面临的挑战 | 第30-34页 |
(一)新乡贤治理存在精英压制民主倾向 | 第30-31页 |
1.新乡贤魅力型权威治理主导村庄事务 | 第30页 |
2.新乡贤权力行使非规范化 | 第30-31页 |
(二)农民对新乡贤政治信任不足 | 第31-32页 |
1.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 | 第31页 |
2.农民对新乡贤权威认可度不高 | 第31-32页 |
(三)治理行为存在“越界”现象 | 第32-33页 |
1.新乡贤服务定位不明确 | 第32页 |
2.新乡贤权力异化 | 第32-33页 |
(四)治理绩效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难以保证 | 第33-34页 |
1.单向的人才流动机制 | 第33页 |
2.新乡贤的代际传承缺失 | 第33-34页 |
五、新乡贤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一)新乡贤权力缺乏制约 | 第34-35页 |
1.乡村权力主体缺位 | 第34页 |
2.城乡二元化发展导致的人才流失 | 第34-35页 |
(二)农民政治素养不高 | 第35-36页 |
1.乡村政治力量发展不均衡 | 第35页 |
2.农民价值认同存在偏差 | 第35-36页 |
(三)治理绩效缺失审查机制 | 第36-37页 |
1.新乡贤应有所为——明确权责 | 第36页 |
2.新乡贤应有所不为——服务底线 | 第36-37页 |
(四)治理环境缺失保障体系 | 第37-39页 |
1.新乡贤治理缺失国家制度认可 | 第37页 |
2.乡村经济承载力不足 | 第37-39页 |
六、优化新乡贤治理的对策研究 | 第39-42页 |
(一)吸引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 | 第39页 |
1.建立健全新乡贤法律保障制度 | 第39页 |
2.改善基层治理环境 | 第39页 |
(二)规范新乡贤治理行为 | 第39-40页 |
1.建立新乡贤组织,保证行为规范化 | 第39-40页 |
2.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增强内生监督力量 | 第40页 |
(三)丰富新乡贤服务农民方式 | 第40-42页 |
1.结合“互联网+”技术发展农村经济 | 第40-41页 |
2.弘扬新乡贤文化提升农村法制化水平 | 第41-42页 |
结语、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