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半翅目害虫论文

禾谷缢管蚜与麦长管蚜种群动态预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16页
    1.1 麦蚜基本概念第12-13页
        1.1.1 麦蚜发生与危害第12页
        1.1.2 三种小麦蚜虫生物学差异第12-13页
        1.1.3 小麦蚜虫预测预报必要性第13页
    1.2 害虫预测预报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1 昆虫计算机预测技术的发展第13-14页
        1.2.2 小麦蚜虫预测进展第14-15页
    1.3 我国麦长管蚜发生规律第15页
    1.4 研究目标第15-16页
第二章 禾谷缢管蚜预测系统第16-31页
    2.1 禾谷缢管蚜预测系统概述第16-18页
        2.1.1 禾谷缢管蚜预测系统原理第16-17页
        2.1.2 禾谷缢管蚜预测系统结构第17-18页
    2.2 禾谷缢管蚜发育模型第18-21页
        2.2.1 温度与发育历期模型第18-21页
        2.2.2 翅形与发育历期模型第21页
    2.3 禾谷缢管蚜寿命模型第21-22页
        2.3.1 温度与禾谷缢管蚜寿命模型第21页
        2.3.2 极端高温与禾谷缢管蚜寿命模型第21-22页
        2.3.3 发育阶段与禾谷缢管蚜寿命模型第22页
        2.3.4 翅形与禾谷缢管蚜寿命模型第22页
        2.3.5 变温对禾谷缢管蚜寿命模型第22页
    2.4 禾谷缢管蚜生殖模型第22-23页
        2.4.1 温度与禾谷缢管蚜生殖模型第22-23页
        2.4.2 极端高温与禾谷缢管蚜生殖模型第23页
        2.4.3 发育阶段与禾谷缢管蚜生殖模型第23页
        2.4.4 翅形与禾谷缢管蚜生殖模型第23页
    2.5 禾谷缢管蚜终生生殖量随年龄分布第23-25页
    2.6 禾谷缢管蚜存活模型第25-28页
        2.6.1 基底存活率模型第25-27页
        2.6.2 极端高温存活率模型第27-28页
    2.7 天敌捕食模型第28-29页
    2.8 结论与讨论第29-31页
        2.8.1 发育模型第29页
        2.8.2 寿命模型第29页
        2.8.3 生殖模型第29页
        2.8.4 存活模型第29-31页
第三章 禾谷缢管蚜预测系统有效性验证第31-38页
    3.1 禾谷缢管蚜田间种群动态调查结果第31-33页
    3.2 禾谷缢管蚜预测结果的有效性验证第33-37页
        3.2.1 武汉2009年田间蚜虫发生量有效性验证第33-34页
        3.2.2 武汉2010年田间蚜虫发生量有效性验证第34-35页
        3.2.3 武汉2013年田间蚜虫发生量有效性验证第35页
        3.2.4 武汉2014年田间蚜虫发生量有效性验证第35-36页
        3.2.5 新乡2014年田间蚜虫发生量有效性验证第36-37页
    3.3 讨论第37-38页
第四章 麦长管蚜预测模型改良第38-5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8页
    4.2 麦长管蚜高温模型第38-48页
        4.2.1 极端高温极大值与麦长管蚜生命参数关系第38页
        4.2.2 周期性高温与麦长管蚜生命参数关系第38-40页
            4.2.2.1 初生若蚜不暴露高温,周期性高温与生命参数关系第39页
            4.2.2.2 初生若蚜暴露高温,周期性高温与生命参数关系第39-40页
        4.2.3 极端高温持续天数、作用阶段与生命参数关系第40-42页
        4.2.4 极端高温寿命模型构建第42-44页
            4.2.4.1 不同发育阶段高温暴露天数与寿命关系模型第42-43页
            4.2.4.2 不同高温极值与寿命关系模型第43-44页
            4.2.4.3 不同高温经历方式与寿命关系模型第44页
        4.2.5 极端高温生殖模型构建第44-46页
            4.2.5.1 不同发育阶段高温暴露天数与生殖关系模型第44-46页
            4.2.5.2 不同高温极值与生殖关系模型第46页
            4.2.5.3 不同高温经历方式与生殖关系模型第46页
        4.2.6 极端高温存活模型构建第46-48页
            4.2.6.1 不同发育阶段高温暴露天数与若虫存活关系模型第46-47页
            4.2.6.2 不同高温极值与若虫存活关系模型第47页
            4.2.6.3 不同高温经历方式与若虫存活关系模型第47-48页
    4.3 模型有效性验证第48-52页
        4.3.1 模型整体有效性第48-49页
        4.3.2 各地点模型有效性第49-52页
            4.3.2.1 安阳田间预测值与调查值第49-50页
            4.3.2.2 北京田间预测值与调查值第50页
            4.3.2.3 临汾田间预测值与调查值第50-51页
            4.3.2.4 武汉田间预测值与调查值第51-52页
    4.4 结论与讨论第52-54页
第五章 我国冬小麦产区麦长管蚜多点时空动态第54-58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4-55页
        5.1.1 麦长管蚜种群动态数据第54页
        5.1.2 麦长管蚜种群动态数据第54-55页
    5.2 结果第55-57页
        5.2.1 不同区域麦长管蚜发生高峰期第55页
        5.2.2 不同区域麦长管蚜高峰期蚜量比较第55-56页
        5.2.3 高峰期蚜量与高峰期线性回归第56-57页
    5.3 结论与讨论第57-58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致谢第65-66页
作者简历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视觉驱动的自动嫁接机样机的试制研究
下一篇:新电改背景下的月度集中竞争市场机制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