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厌氧发酵工艺的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3页 |
1.1 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的现状 | 第16-17页 |
1.1.1 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种类 | 第16页 |
1.1.2 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的性质 | 第16页 |
1.1.3 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第16-17页 |
1.2 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处理 | 第17页 |
1.3 厌氧发酵概述及影响因素 | 第17-21页 |
1.3.1 厌氧发酵概述 | 第17-18页 |
1.3.2 厌氧发酵影响因素 | 第18-21页 |
1.4 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21-23页 |
1.4.1 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低浓度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厌氧批式发酵 | 第23-32页 |
2.1 实验目的 | 第23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2.2.1 原料及接种物来源 | 第23页 |
2.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23-24页 |
2.2.3 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2.3.1 累积甲烷产量 | 第25-26页 |
2.3.2 甲烷含量变化 | 第26-27页 |
2.3.3 pH变化 | 第27-28页 |
2.3.4 挥发性脂肪酸变化 | 第28-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低固含量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厌氧连续发酵 | 第32-43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3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3.2.1 原料及接种物来源 | 第32页 |
3.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32-33页 |
3.2.3 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2页 |
3.3.1 有机负荷与日甲烷产量的关系 | 第34-37页 |
3.3.2 pH变化 | 第37页 |
3.3.3 有机负荷与挥发性脂肪酸的关系 | 第37-40页 |
3.3.4 氨氮浓度 | 第40页 |
3.3.5 有机负荷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高固含量农村有机生活垃圾批次厌氧发酵 | 第43-50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4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4.2.1 原料及接种物来源 | 第43页 |
4.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43页 |
4.2.3 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4.3.1 累积甲烷产量 | 第44-45页 |
4.3.2 pH变化 | 第45页 |
4.3.3 挥发性脂肪酸变化 | 第45-48页 |
4.3.4 电导率变化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高固含量农村有机生活垃圾连续厌氧发酵 | 第50-58页 |
5.1 实验目的 | 第50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5.2.1 原料及接种物来源 | 第50页 |
5.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50页 |
5.2.3 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6页 |
5.3.1 有机负荷对日甲烷产量的影响 | 第51页 |
5.3.2 有机负荷对pH的影响 | 第51-52页 |
5.3.3 有机负荷对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4 有机负荷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5.3.5 氨氮浓度 | 第54-55页 |
5.3.6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55-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页 |
6.2 建议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