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光电池论文--太阳能电池论文

优化共聚单元结构改善P-型聚电解质和宽带隙给体设计及其有机太阳能电池应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31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概述第11-15页
        1.2.1 有机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第11-12页
        1.2.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器件结构第12-13页
        1.2.3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参数第13-15页
    1.3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界面调控第15-20页
        1.3.1 界面层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作用第16页
        1.3.2 界面修饰层的分类第16-20页
    1.4 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的设计第20-28页
        1.4.1 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发展第20-26页
        1.4.2 给体聚合物的基本性能要求和设计策略第26-28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8-31页
第2章 基于苯和二氟苯的自掺杂共轭聚电解质的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的研究第31-48页
    2.1 引言第31-32页
    2.2 实验部分第32-36页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32-33页
        2.2.2 实验仪器及表征手段第33页
        2.2.3 共轭聚电解质的合成第33-35页
        2.2.4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制备和表征第35-36页
    2.3 结果和讨论第36-46页
        2.3.1 共轭聚电解质的结构特性和光学特性第36-38页
        2.3.2 共轭聚电解质的自掺杂效应第38页
        2.3.3 共轭聚电解质的电学特性第38-40页
        2.3.4 共轭聚电解质与ITO表面的作用力研究第40-41页
        2.3.5 共轭聚电解质对ITO功函的调节第41-42页
        2.3.6 共轭聚电解质对激子分离和传输的影响第42页
        2.3.7 共轭聚电解质的形貌及对上层活性层形貌的影响第42-44页
        2.3.8 共轭聚电解质作为空穴传输层应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第44-46页
    2.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3章 利用非共价键作用设计高共平面性给体聚合物及其光伏性能的研究第48-61页
    3.1 引言第48-49页
    3.2 实验部分第49-54页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49-50页
        3.2.2 实验仪器及表征手段第50-51页
        3.2.3 聚合物PBDT-4T2C和PBzT-4T2C的合成路线第51-53页
        3.2.4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制备和表征第53-54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54-60页
        3.3.1 聚合物的分子量及热稳定性第54页
        3.3.2 聚合物的结构特性和光学特性第54-57页
        3.3.3 聚合物的电学性质第57页
        3.3.4 聚合物光伏器件性能的表征第57-58页
        3.3.5 活性层荧光寿命测试第58-59页
        3.3.6 活性层形貌研究第59-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4章 室温加工的高效无规聚合物给体材料设计及其光伏性能的研究第61-72页
    4.1 引言第61-62页
    4.2 实验部分第62-66页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第62-63页
        4.2.2 实验仪器及表征手段第63-64页
        4.2.3 无规聚合物的合成第64-65页
        4.2.4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制备和表征第65-66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66-71页
        4.3.1 聚合物的分子量及热稳定性第66页
        4.3.2 聚合物的光学特性第66-68页
        4.3.3 聚合物的电学性质第68页
        4.3.4 聚合物光伏器件性能的表征第68-70页
        4.3.5 活性层形貌的微观形貌表征第70-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致谢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5-86页
附录第86-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g/YAG电接触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