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1.1 植物蜡质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 高粱转录组测序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 mRNA前体的可变剪接 | 第20-22页 |
1.4 高粱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页 |
3 论文的选题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不同类型高粱茎秆蜡质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 第25-33页 |
1 材料 | 第2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25页 |
2 方法 | 第25-27页 |
2.1 色差法的创建 | 第25-26页 |
2.2 高粱茎秆蜡质含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2.3 分析软件 | 第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3.1 茎秆不同茎节蜡质含量变化规律 | 第27-28页 |
3.2 不同生育时期茎秆蜡质含量变化规律 | 第28-29页 |
3.3 不同类型高粱蜡质含量日变化规律 | 第29-31页 |
3.4 不同基因型高粱茎秆蜡质含量测定 | 第31-32页 |
4 讨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高粱不同器官的转录组学分析 | 第33-47页 |
1 材料 | 第33-34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1.2 主要试剂盒和药品 | 第33页 |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3-34页 |
2 方法 | 第34-38页 |
2.1 高粱的种植 | 第34页 |
2.2 高粱器官的RNA提取 | 第34页 |
2.3 文库构建与测序 | 第34-35页 |
2.4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 第35-37页 |
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7-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6页 |
3.1 高粱不同器官RNA检测 | 第38-40页 |
3.2 高通量测序数据初步分析 | 第40页 |
3.3 Reads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 | 第40-41页 |
3.4 RNA-seq整体质量评估 | 第41-43页 |
3.5 可变剪接分析 | 第43-44页 |
3.6 高粱WIN1基因特有RNA剪接方式 | 第44-46页 |
4 讨论 | 第46-47页 |
第四章 高粱WIN1基因不同剪接转录本的分离及生物学功能鉴定 | 第47-73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7-49页 |
1.1 植物及菌株材料 | 第47页 |
1.2 PCR引物序列 | 第47-48页 |
1.3 主要试剂盒和药品 | 第48-49页 |
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9-59页 |
2.1 目的片段SbWIN1-204和SbWIN1-27的分离 | 第49-50页 |
2.2 目的片段SbWIN1-204和SbWIN1-27的T载体克隆 | 第50-51页 |
2.3 转录本SbWIN1-204和SbWIN1-27的过表达载体构建 | 第51-54页 |
2.4 转录本SbWIN1-204和SbWIN1-27转化拟南芥 | 第54-55页 |
2.5 转录本SbWIN1-204和SbWIN1-27插入位点鉴定 | 第55-57页 |
2.6 器官表达特异性 | 第57-58页 |
2.7 转基因拟南芥表型观察 | 第58-59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72页 |
3.1 转录本SbWIN1-204和SbWIN1-27的克隆 | 第59-60页 |
3.2 转录本与pUCm-T载体的连接 | 第60-61页 |
3.3 转录本的过表达载体构建 | 第61-64页 |
3.4 转基因拟南芥筛选 | 第64-66页 |
3.5 转基因拟南芥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6-68页 |
3.6 转基因拟南芥功能鉴定 | 第68-72页 |
4 讨论 | 第72-73页 |
第五章 高粱转基因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73-89页 |
1 试验材料 | 第73-74页 |
2 试验方法 | 第74-77页 |
2.1 培养基 | 第74-75页 |
2.2 诱导培养 | 第75页 |
2.3 继代培养 | 第75页 |
2.4 分化培养 | 第75页 |
2.5 生根培养及移栽 | 第75-76页 |
2.6 高粱WIN1基因转化 | 第76-77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7-88页 |
3.1 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 | 第77-80页 |
3.2 愈伤组织继代 | 第80-82页 |
3.3 愈伤组织分化 | 第82-84页 |
3.4 再生苗生根 | 第84-86页 |
3.5 再生苗移栽 | 第86-87页 |
3.6 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 | 第87-88页 |
4 讨论 | 第88-8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