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6页 |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第12-13页 |
1.1.2 我国城市供水管网漏失情况概述 | 第13-15页 |
1.1.3 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的危害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安排 | 第19-22页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本文研究内容安排 | 第20-22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供水管网漏失监测点布局方法概述 | 第24-32页 |
2.1 供水管网微观水力学模型 | 第24-25页 |
2.2 基于管网水力学模型的漏失故障诊断方法 | 第25-26页 |
2.3 面向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监测的传感器布局方法 | 第26-27页 |
2.4 模型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2.5 供水管网漏失事件的水力学模拟 | 第29-30页 |
2.6 基于EPANET的供水管网水力学模拟 | 第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供水管网水力学模型不确定性分析与量化研究 | 第32-44页 |
3.1 供水管网水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3.1.1 供水管网微观水力学模型 | 第32页 |
3.1.2 供水管网水力学模型建立过程 | 第32-33页 |
3.2 供水管网水力学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33-36页 |
3.2.1 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 | 第34-35页 |
3.2.2 模型结构的不确定性 | 第35-36页 |
3.3 管网水力学模型不确定性量化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3.3.1 基于LHS的管网模型水力学不确定性分析 | 第36-37页 |
3.4 实验分析与讨论 | 第37-43页 |
3.4.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7-39页 |
3.4.2 实验结果与讨论分析 | 第39-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管网漏失监测点布局优化研究 | 第44-64页 |
4.1 供水管网漏失检测与定位 | 第44-48页 |
4.1.1 管网漏失检测模型 | 第44-47页 |
4.1.2 建立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管网漏失定位模型 | 第47-48页 |
4.2 供水管网漏失监测点布局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48-50页 |
4.2.1 双布局优化目标函数的确定 | 第48-49页 |
4.2.2 漏失监测点布局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4.3 供水管网水力监测点布局优化模型的求解 | 第50-53页 |
4.3.1 NSGA-Ⅱ优化算法的介绍 | 第50-51页 |
4.3.2 基于改进型NSGA-Ⅱ求解布局问题 | 第51-52页 |
4.3.3 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最优方案选择方法 | 第52-53页 |
4.4 监测点布局优化模型求解流程 | 第53-54页 |
4.5 实验分析与讨论 | 第54-61页 |
4.5.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54-55页 |
4.5.2 实验结果与讨论分析 | 第55-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五章 供水管网新增漏失监测点布局优化研究 | 第64-76页 |
5.1 管网新增监测点问题的提出 | 第64页 |
5.2 当前供水管网水力监测点布局原则 | 第64-65页 |
5.3 管网新增漏失监测点布局优化模型 | 第65-68页 |
5.3.1 评估漏失定位方法在原有监测点上的性能 | 第65-66页 |
5.3.2 基于新增漏失监测点的优化布局策略 | 第66-67页 |
5.3.3 漏失监测系统成本效益函数研究 | 第67-68页 |
5.4 实验分析与讨论 | 第68-75页 |
5.4.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68-70页 |
5.4.2 实验结果与讨论分析 | 第70-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总结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历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4页 |
一、学术论文 | 第84页 |
二、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