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9-22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 | 第22-26页 |
2.1 大病保险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4页 |
2.1.1 基本医疗保险 | 第22页 |
2.1.2 大病保险 | 第22-23页 |
2.1.3 重大疾病的界定 | 第23页 |
2.1.4 合规医疗费用的界定 | 第23-24页 |
2.2 大病保险的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2.2.1 社会公平正义理论 | 第24页 |
2.2.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4-25页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5-26页 |
3 甘肃省大病保险的发展现状 | 第26-32页 |
3.1 甘肃省大病保险的运行机制概述 | 第26-27页 |
3.1.1 基本原则 | 第26页 |
3.1.2 保障机制 | 第26-27页 |
3.1.3 筹资机制 | 第27页 |
3.1.4 承办主体 | 第27页 |
3.2 甘肃省大病保险的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3.3 甘肃省大病保险的实施现状 | 第28-32页 |
3.3.1 参保情况分析 | 第29页 |
3.3.2 基金筹集及使用情况分析 | 第29-30页 |
3.3.3 补偿情况分析 | 第30-31页 |
3.3.4 大病患者住院费用情况分析 | 第31-32页 |
4 构建甘肃省大病保险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8页 |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 第32-33页 |
4.1.1 遵循绩效评价的“4E”准则 | 第32页 |
4.1.2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 | 第32-33页 |
4.1.3 结合大病保险现阶段主要目标 | 第33页 |
4.1.4 依托现有的大病保险相关统计数据 | 第33页 |
4.2 指标的选取 | 第33-37页 |
4.2.1 资金筹集及使用情况 | 第33-34页 |
4.2.2 受益情况 | 第34-35页 |
4.2.3 补偿情况 | 第35-36页 |
4.2.4 大病患者的个人负担情况 | 第36-37页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7-38页 |
5 甘肃省大病保险运行绩效测度 | 第38-48页 |
5.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38-39页 |
5.1.1 原始数据的采集 | 第38页 |
5.1.2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38-39页 |
5.2 实证分析 | 第39-44页 |
5.2.1 KMO检验和巴勒特球形检验 | 第39-40页 |
5.2.2 确定主成分的个数 | 第40-41页 |
5.2.3 列出各主成分的表达式 | 第41-42页 |
5.2.4 计算出各主成分综合值 | 第42-43页 |
5.2.5 对三个主成分分别进行评价 | 第43页 |
5.2.6 大病保险运行绩效的总得分和综合排名 | 第43-44页 |
5.3 甘肃省14个市(州)大病保险运行绩效的实证结果 | 第44-48页 |
5.3.1 甘肃省大病保险运行绩效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5.3.2 影响甘肃省大病保险运行绩效实证结果的因素分析 | 第45-48页 |
6 完善甘肃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对策建议 | 第48-52页 |
6.1 统筹全省大病保险发展,提升受益公平性 | 第48页 |
6.2 完善资金合理运行机制 | 第48-49页 |
6.3 优化筹资机制,提高补偿水平 | 第49页 |
6.4 完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机制,加强参保机构的参与动力 | 第49-50页 |
6.5 细化明确参与的政府机构职责,建立多元参与的监督机制 | 第50-51页 |
6.6 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