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中职生课堂行为的研究--以昆山市某中专校物流专业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9页
    1.1 研究缘起第9-11页
        1.1.1 中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第9-10页
        1.1.2 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对中职生的消极态度第10页
        1.1.3 基于选择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第10-11页
    1.2 概念界定第11-15页
        1.2.1 中职生第11页
        1.2.2 课堂第11-12页
        1.2.3 课堂行为第12-15页
            1.2.3.1 行为第12-13页
            1.2.3.2 课堂行为第13-15页
    1.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5-29页
        1.3.1 关于课堂的研究第16-17页
        1.3.2 关于课堂行为的研究第17-26页
        1.3.3 关于中职生课堂行为的研究第26-28页
        1.3.4 对中职生课堂行为研究的评述第28-29页
第2章 研究设计第29-37页
    2.1 研究目标第29页
    2.2 研究思路第29-30页
    2.3 研究对象的选择第30页
    2.4 研究方法的确定第30-32页
        2.4.1 文献研究法第31页
        2.4.2 观察法第31-32页
        2.4.3 访谈法第32页
        2.4.4 案例研究法第32页
    2.5 观察法的运用第32-35页
        2.5.1 课堂观察量表的编制第32-34页
        2.5.2 课堂观察法的实施第34-35页
        2.5.3 观察资料的处理第35页
    2.6 访谈法的运用第35-37页
        2.6.1 访谈提纲的编制第35-36页
        2.6.2 访谈过程的实施第36页
        2.6.3. 对访谈资料的处理第36-37页
第3章 中职生课堂行为的现状第37-54页
    3.1 从同一班级的不同课堂来看第37-42页
        3.1.1 中职生课堂参与整体不高,但呈现出差异性第37-39页
        3.1.2 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因不同情境变化第39-40页
        3.1.3 中职生教室情境下课堂消极沉默行为严重第40-42页
    3.2 从同一课堂的不同时段来看第42-48页
        3.2.1 内容回顾阶段,问题行为严重第43-44页
        3.2.2 新课程导入阶段,课堂参与提高第44-45页
        3.2.3 新课程学习阶段,课堂行为复杂性第45-47页
        3.2.4 学生自由复习阶段,课堂行为转化第47-48页
    3.3 从同一专业的不同班级来看第48-50页
        3.3.1 课堂参与行为的一致性第48-49页
        3.3.2 课堂问题行为的差异性第49-50页
    3.4 从同一班级的不同性别来看第50-54页
        3.4.1 课堂参与行为的性别差异第51-52页
        3.4.2 课堂问题行为的性别差异第52-54页
第4章 中职生课堂行为表现的原因探析第54-69页
    4.1 中职生自身因素第54-58页
        4.1.1 低自我效能感第54-55页
        4.1.2 无所谓的态度第55-56页
        4.1.3 对学习的低责任感第56-57页
        4.1.4 对专业的模糊认知第57-58页
    4.2 教师因素影响第58-62页
        4.2.1 缺乏自我提升第58-59页
        4.2.2 对中职生的错误认识第59-60页
        4.2.3 单调陈旧的教学方法第60-61页
        4.2.4 放任自流的课堂管理第61页
        4.2.5 “疏远”的师生关系第61-62页
    4.3 学校因素影响第62-65页
        4.3.1 不合理的课程设置第62-64页
        4.3.2 主观化的评价体系第64-65页
    4.4 周围环境影响第65-69页
        4.4.1 家庭环境因素第65-66页
        4.4.2 同辈群体因素第66-67页
        4.4.3 社会环境因素第67-69页
第5章 改善和矫正中职生课堂行为的建议第69-76页
    5.1 学生自身第69-70页
        5.1.1 明确个人未来规划第69页
        5.1.2 进行自我积极心理暗示第69-70页
        5.1.3 努力加强自我控制第70页
    5.2 家庭层面第70-72页
        5.2.1 提出合理期望和要求第70-71页
        5.2.2 给予适时鼓励与赞扬第71页
        5.2.3 实施宽严相济的教育第71-72页
    5.3 教师层面第72-74页
        5.3.1 设置阶段任务的教学方式第72页
        5.3.2 关注课堂积极参与的学生第72-73页
        5.3.3 引导课堂消极沉默的学生第73页
        5.3.4 控制问题行为多发的学生第73页
        5.3.5 构建“熟悉”的师生关系第73-74页
    5.4 学校层面第74-76页
        5.4.1 制定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第74页
        5.4.2 制定课堂学分管理制度第74页
        5.4.3 改革考核评价制度第74-75页
        5.4.4 改进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第75-76页
结语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2页
附录第82-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平衡式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下一篇: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