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相关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1.4 相关概念理解及界定 | 第19-20页 |
1.4.1 原真性与真实性词义辨析 | 第19页 |
1.4.2 中东铁路附属地历史建筑 | 第19-20页 |
2 历史建筑原真性的理论辨析 | 第20-25页 |
2.1 原真性的起源 | 第20-21页 |
2.1.1 在国外的起源 | 第20页 |
2.1.2 在我国的起源 | 第20-21页 |
2.2 原真性的时代变迁 | 第21-22页 |
2.2.1 从建筑的“原真”拓展到建筑信息的“原真” | 第21页 |
2.2.2 从建筑原貌的真实拓展到历史过程的真实 | 第21页 |
2.2.3 从绝对的“原真”到相对的“原真” | 第21-22页 |
2.3 对原真性理解的差异 | 第22-23页 |
2.3.1 我国的“不改变原状”原则 | 第22页 |
2.3.2 中西方理解的差异 | 第22-23页 |
2.4 历史建筑保护中对原真性的理解误区 | 第23页 |
2.4.1 仿古建筑 | 第23页 |
2.4.2 复原与重建 | 第23页 |
2.4.3 搬迁保护 | 第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3 中东铁路附属地历史建筑原真性的要素提取 | 第25-54页 |
3.1 基于空间特征的要素提取 | 第25-29页 |
3.1.1 附属地的空间形态 | 第25-26页 |
3.1.2 附属地的空间布局 | 第26-28页 |
3.1.3 附属地的街巷空间 | 第28-29页 |
3.2 基于实体特征的要素提取 | 第29-41页 |
3.2.1 建筑材料 | 第29-33页 |
3.2.2 建筑色彩 | 第33-34页 |
3.2.3 建筑结构 | 第34-35页 |
3.2.4 建筑构件 | 第35-38页 |
3.2.5 建筑工艺 | 第38-41页 |
3.3 基于人文特征的要素提取 | 第41-45页 |
3.3.1 文化背景 | 第41-42页 |
3.3.2 社会生活 | 第42-43页 |
3.3.3 人员构成 | 第43-45页 |
3.4 基于总体特征的要素提取 | 第45-52页 |
3.4.1 风格特征 | 第45-47页 |
3.4.2 体量特征 | 第47-51页 |
3.4.3 符号特征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4 中东铁路附属地历史建筑原真性的现状解析 | 第54-69页 |
4.1 历史建筑保护状况 | 第54-63页 |
4.1.1 铁路服务类建筑 | 第54-58页 |
4.1.2 生活服务类建筑 | 第58-61页 |
4.1.3 职工居住类建筑 | 第61-63页 |
4.2 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第63-68页 |
4.2.1 盲目的仿古重建 | 第63-64页 |
4.2.2 整体迁移保护 | 第64-65页 |
4.2.3 随意的改建扩建 | 第65页 |
4.2.4 色彩修整过于艳丽 | 第65-66页 |
4.2.5 新材料运用不当 | 第66页 |
4.2.6 保护意识的缺失 | 第66-67页 |
4.2.7 一味的“整旧如旧” | 第67-6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中东铁路附属地历史建筑原真性的保护策略 | 第69-81页 |
5.1 保护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69-70页 |
5.1.1 提升文化认同感 | 第69页 |
5.1.2 注重整体性 | 第69页 |
5.1.3 社会生活的原真性 | 第69页 |
5.1.4 强调持续性 | 第69-70页 |
5.2 整体层面的原真性保护 | 第70-72页 |
5.2.1 空间结构 | 第70-71页 |
5.2.2 街巷邻里 | 第71-72页 |
5.2.3 建筑风貌 | 第72页 |
5.3 表皮层面的原真性保护 | 第72-76页 |
5.3.1 建筑材料 | 第73-74页 |
5.3.2 表皮色彩 | 第74-75页 |
5.3.3 符号装饰 | 第75-76页 |
5.4 功能层面的原真性保护 | 第76-77页 |
5.4.1 功能的再组织 | 第76-77页 |
5.4.2 文化的渗透 | 第77页 |
5.5 社会层面的原真性保护 | 第77-79页 |
5.5.1 政策层面的正确引导 | 第78页 |
5.5.2 公众参与 | 第78-7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