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灾害地质学论文

基于GIS的定边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依据第11页
        1.1.2 选题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定边县地质灾害研究现状第14页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4-16页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15页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第16-34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6页
    2.2 地形地貌第16-21页
    2.3 气象水文第21-24页
        2.3.1 气象第21-22页
        2.3.2 水文第22-24页
    2.4 地层岩性第24-27页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第27-28页
    2.6 岩土体类型工程地质特征第28-30页
    2.7 水文地质特征第30-32页
    2.8 植被类型及分布特征第32页
    2.9 人类工程活动及特征第32-34页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形成条件第34-41页
    3.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第34-35页
        3.1.1 地质灾害类型第34页
        3.1.2 滑坡发育类型第34-35页
        3.1.3 崩塌发育类型第35页
        3.1.4 泥石流发育类型第35页
    3.2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第35-38页
        3.2.1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第35-36页
        3.2.2 地质灾害时间分布规律第36-38页
    3.3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第38-41页
        3.3.1 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第38页
        3.3.2 地层岩性及岩土体类型与地质灾害第38-39页
        3.3.3 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第39页
        3.3.4 水与地质灾害第39页
        3.3.5 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第39-40页
        3.3.6 地震活动与地质灾害第40-41页
第四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第41-48页
    4.1 易发性总体评价原则第41页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1-48页
        4.2.1 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第41-42页
        4.2.2 评价指标量化第42-44页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4-48页
第五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第48-59页
    5.1 评价单元格的划分第48页
    5.2 指数法第48-51页
        5.2.1 数学模型第49页
        5.2.2 评价单元易发性指数计算第49-51页
        5.2.3 易发区的划分第51页
    5.3 信息量法第51-54页
        5.3.1 数学模型第51-53页
        5.3.2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53页
        5.3.3 评价单元的信息量计算第53-54页
        5.3.4 易发区的划分第54页
    5.4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第54-57页
    5.5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第57-59页
        5.5.1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第57页
        5.5.2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第57页
        5.5.3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第57-58页
        5.5.4 地质灾害非易发区第58-5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6.1 结论第59页
    6.2 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PS/BDS双模软件接收机基带信号研究与处理
下一篇: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的建筑物震害信息分类提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