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的启动 | 第11-12页 |
1.2.2 单级自养脱氮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1.2.3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中的主要微生物种群 | 第13-14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16-19页 |
2.1 实验用水 | 第16页 |
2.2 接种污泥 | 第16页 |
2.3 实验装置 | 第16-17页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7-19页 |
2.4.1 常规指标 | 第17页 |
2.4.2 游离氨 | 第17页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活性污泥法单级自养脱氮工艺启动研究 | 第19-29页 |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19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19-27页 |
3.2.1 SBR反应器运行特性 | 第19-23页 |
3.2.2 SBR单周期内氮素转化规律 | 第23-25页 |
3.2.3 污泥形态特征 | 第25-27页 |
3.3 污泥浓度变化 | 第27页 |
3.4 结论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濒临崩溃的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的恢复方法 | 第29-37页 |
4.1 实验装置,材料及方法 | 第29页 |
4.2 脱氮性能变化及破坏原因 | 第29-31页 |
4.3 恢复系统性能的控制策略 | 第31-32页 |
4.4 性能恢复过程 | 第32-35页 |
4.4.1 单级自养脱氮性能恢复第Ⅰ阶段 | 第33-34页 |
4.4.2 单级自养脱氮性能恢复第Ⅱ阶段 | 第34页 |
4.4.3 单级自养脱氮性能恢复第Ⅲ阶段 | 第34-35页 |
4.5 基于游离氨(FA)与曝气量联合控制的单级自养脱氮性能恢复措施 | 第35-36页 |
4.6 结论 | 第36-37页 |
第五章 优化单级自养脱氮工艺 | 第37-58页 |
5.1 曝停比对单级自养脱氮的影响 | 第37-44页 |
5.1.1 实验装置、材料及方法 | 第37页 |
5.1.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3页 |
5.1.3 结论 | 第43-44页 |
5.2 正交实验研究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的影响因素 | 第44-58页 |
5.2.1 实验装置、材料及方法 | 第44-47页 |
5.2.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6页 |
5.2.3 结论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