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嗜酸性细菌浸出线路板的吸附行为、动力学及机理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1 废旧线路板第14页
        1.1.2 废旧线路板的组成第14-15页
        1.1.3 废旧线路板综合利用的意义第15页
    1.2 废旧线路板的资源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1 热处理法第16-17页
            1.2.1.1 焚化法第16页
            1.2.1.2 裂解法第16页
            1.2.1.3 冶炼法第16-17页
        1.2.2 机械物理处理法第17页
        1.2.3 化学处理法第17-18页
        1.2.4 超临界流体法第18页
    1.3 生物浸出及其机理研究进展第18-27页
        1.3.1 生物浸出技术的发展历程第18-22页
            1.3.1.1 生物浸出的概念第18-19页
            1.3.1.2 生物浸出的发展历史第19-22页
        1.3.2 生物浸出机理的假说第22-23页
            1.3.2.1 接触浸出机制第22页
            1.3.2.2 非接触浸出机制第22-23页
        1.3.3 生物浸出机理中吸附机制的研究第23-27页
            1.3.3.1 物化因素对微生物与矿物表面吸附的影响第23-24页
            1.3.3.2 菌体与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第24-25页
                1.3.3.2.1 静电作用第24-25页
                1.3.3.2.2 氢键键合第25页
                1.3.3.2.3 疏水作用第25页
            1.3.3.3 微生物表面物质对吸附的影响第25-26页
                1.3.3.3.1 表面多糖对吸附的影响第25-26页
                1.3.3.3.2 表面蛋白对吸附的影响第26页
            1.3.3.4 胞外聚合物对吸附的影响第26-27页
    1.4 选题思路第27-28页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第28-31页
        1.5.1 研究目的第28-29页
        1.5.2 主要内容第29页
        1.5.3 技术路线第29-3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1-42页
    2.1 实验材料第31-32页
        2.1.1 线路板金属富集体粉末的制备第31页
        2.1.2 培养基与菌悬液第31-32页
    2.2 实验试剂和设备第32-34页
        2.2.1 实验试剂第32-34页
        2.2.2 实验设备第34页
    2.3 实验设计第34-38页
        2.3.1 浸出机制实验第34-36页
            2.3.1.1 生物浸出与酸性浸出的研究第35页
            2.3.1.2 不同初始Fe2+浓度条件下生物浸出的研究第35页
            2.3.1.3 接触浸出作用与非接触浸出作用的研究第35-36页
        2.3.2 吸附行为及动力学实验第36页
        2.3.3 细胞表面物质对A. ferrooxidans在线路板粉末表面吸附行为的实验研究第36-38页
    2.4 分析测试方法第38-42页
        2.4.1 金属富集体粉末成分分析第38页
        2.4.2 浸出液的分析第38-39页
            2.4.2.1 pH值测定第38页
            2.4.2.2 浸出液Cu2+浓度测定第38-39页
            2.4.2.3 浸出液Fe2+、TFe浓度的测定第39页
        2.4.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39页
        2.4.4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第39-40页
        2.4.5 多糖含量的测定第40页
        2.4.6 钌红染料的吸附实验研究第40页
        2.4.7 Zeta电位的测定第40-41页
        2.4.8 红外光谱测定第41-42页
第三章 嗜酸性细菌浸出线路板中铜的机制研究第42-51页
    引言第42页
    3.1 线路板粉末金属含量测定第42-43页
    3.2 菌悬液浓度的制备第43页
    3.3 浸出线路板中铜的机制研究第43-49页
        3.3.1 生物浸出和酸性浸出条件下铜的浸出效果研究第43-46页
        3.3.2 不同初始亚铁离子浓度条件下的生物浸出研究第46-47页
        3.3.3 接触浸出机制与非接触浸出机制的研究第47-49页
    3.4 讨论第49-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嗜酸性细菌对废旧线路板浸出的吸附行为及动力学研究第51-59页
    引言第51页
    4.1 PCBs金属富集体粉末金属成分含量的测定第51-52页
    4.2 A. ferrooxidans在线路板粉末表面的吸附行为实验第52-55页
        4.2.1 A. ferrooxidans在线路板粉末表面的吸附平衡第52-53页
        4.2.2 铜的浸出效果及亚铁的变化的分析第53-55页
    4.3 A. ferrooxidans在线路板粉末表面的吸附模型的研究第55-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细胞表面物质脂多糖对A. f在线路板粉末表面吸附行为的探究第59-72页
    引言第59-60页
    5.1 脂多糖的去除对菌体活性影响的研究第60-61页
    5.2 脂多糖的去除效果及其对吸附影响的验证第61-63页
        5.2.1 菌体表面脂多糖去除后上清液中的量第61-62页
        5.2.2 去除脂多糖前后菌体对钌红染料的吸附量第62-63页
            5.2.2.1 吸收峰的研究第62页
            5.2.2.2 菌体对钌红染料的吸附量第62-63页
    5.3 脂多糖对A. ferrooxidans在线路板粉末表面吸附的作用方式影响研究第63-70页
        5.3.1 菌体与金属富集体作用的电动性质研究第63-66页
        5.3.2 菌体与金属富集体作用的红外光谱分析第66-70页
    5.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第72-75页
参考文献第75-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附件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DNA序列比对并行算法研究及应用
下一篇:模拟生物组织频域光声成像检测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