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机论文--发电机、大型发电机组(总论)论文--风力发电机论文

直驱式风电系统的建模仿真与优化控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风力发电概述第10-15页
        1.1.1 传统能源危机与可再生能源第10-11页
        1.1.2 风力发电的现状第11-13页
        1.1.3 常用风电机组的拓扑类型第13-15页
    1.2 最大功率追踪控制与网侧逆变控制的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1 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第15-16页
        1.2.2 网侧逆变器控制第16-17页
    1.3 课题的背景与研究的意义第17-18页
        1.3.1 课题的背景第17页
        1.3.2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7-18页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第18-20页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页
        1.4.2 全文结构第18-20页
第二章 直驱式风力发电系统的数学模型第20-37页
    2.1 风力机的运行特性与数学模型第20-27页
        2.1.1 贝茨(Betz)极限理论第20-23页
        2.1.2 风力机的数学模型第23-26页
        2.1.3 风力机的运行区间第26-27页
    2.2 永磁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模型第27-32页
        2.2.1 坐标系变换第28-29页
        2.2.2 同步发电机在abc坐标系中的数学模型第29-31页
        2.2.3 同步发电机在dq坐标系中的数学模型第31-32页
    2.3 电力电子变流器及其直流环节的数学模型第32-36页
        2.3.1 网侧逆变器的数学模型第32-35页
        2.3.2 直流环节数学模型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策略与仿真第37-54页
    3.1 概述第37-38页
    3.2 风速仿真第38-40页
    3.3 风力机的控制与仿真第40-43页
        3.3.1 桨距角控制第40-41页
        3.3.2 风力机仿真第41-43页
    3.4 永磁同步发电机的控制与仿真第43-44页
        3.4.1 永磁同步发电机控制第43-44页
        3.4.2 永磁同步发电机仿真第44页
    3.5 变流器的控制与仿真第44-50页
        3.5.1 空间脉冲宽度调制仿真第44-47页
        3.5.2 机侧整流器控制第47页
        3.5.3 机侧整流器仿真第47-48页
        3.5.4 网侧整流器控制第48-49页
        3.5.5 网侧整流器仿真第49-50页
    3.6 仿真结果分析第50-53页
    3.7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基于一种复合控制器的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第54-64页
    4.1 常见的最大功率追踪方法第54-57页
        4.1.1 基于最佳叶尖速度比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第54页
        4.1.2 基于风电机组功率反馈控制的最大功率点追踪第54-56页
        4.1.3 基于爬山搜索法的最大功率点追踪第56-57页
    4.2 反馈线性化与PID复合控制器的设计第57-59页
        4.2.1 反馈线性化第57页
        4.2.2 李导数变换第57-59页
        4.2.3 复合控制器的结构第59页
    4.3 复合控制器的仿真结果及分析第59-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基于PSO优化MPPT及网侧逆变控制的仿真分析第64-77页
    5.1 粒子群算法介绍第64-68页
        5.1.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原理第64-65页
        5.1.2 粒子群算法的多目标优化第65-67页
        5.1.3 粒子群优化算法流程第67-68页
    5.2 基于PSO优化的风力发电控制系统第68-70页
        5.2.1 基于PSO优化的复合控制器最大功率追踪第68-70页
        5.2.2 基于PSO优化的网侧逆变器控制第70页
    5.3 仿真结果的比较与分析第70-76页
        5.3.1 基于PSO优化复合控制器的最大功率追踪仿真分析第71-73页
        5.3.2 基于PSO优化算法的网侧逆变器控制仿真分析第73-76页
    5.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六章 展望与总结第77-79页
    6.1 全文总结第77-78页
    6.2 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附录 硕士期间的科研与获奖情况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MO的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研究
下一篇: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充放电保护芯片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