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渔父形象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三、本文研究的重点 | 第12页 |
四、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历代渔父形象的发展 | 第14-22页 |
第一节 宋代以前的渔父形象 | 第14-17页 |
一、纸上绘画的渔父 | 第14-15页 |
二、其他载体的渔父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宋代以来的渔父形象 | 第17-22页 |
一、水墨画的渔父 | 第17-21页 |
二、彩墨画的渔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任伯年渔父形象的绘画特征 | 第22-30页 |
第一节 造型特色 | 第22-24页 |
一、写实修长 | 第22-23页 |
二、情形相融 | 第23-24页 |
第二节 设色 | 第24-27页 |
一、色墨结合 | 第24-25页 |
二、对比强烈 | 第25-27页 |
第三节 构图 | 第27-30页 |
一、写实形式 | 第27-28页 |
二、两个特色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任伯年渔父形象的主要类型 | 第30-44页 |
第一节 任伯年渔父形象的两种类型 | 第30-35页 |
一、画幅 | 第30-34页 |
二、形象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任伯年其他形象的类别及其数量问题 | 第35-39页 |
一、类别 | 第35页 |
二、数量 | 第35-39页 |
第三节 任伯年渔父数量问题形成的原因 | 第39-44页 |
一、个人志趣与思想情感的表现 | 第39-40页 |
二、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的结合 | 第40-41页 |
三、为卖而画与谋生养家的驱动 | 第41-44页 |
第四章 任伯年与历代画家的渔父形象比较 | 第44-56页 |
第一节 任伯年对前辈画家的传承 | 第44-48页 |
一、任伯年与戴进 | 第44-45页 |
二、任伯年与唐寅 | 第45-46页 |
三、任伯年与吴伟 | 第46-48页 |
第二节 任伯年与同代画家的比较 | 第48-50页 |
一、任伯年与黄慎 | 第48-49页 |
二、任伯年与张熊 | 第49-50页 |
第三节 任伯年与后代画家的比较 | 第50-56页 |
一、任伯年与李耕 | 第50-52页 |
二、任伯年与徐悲鸿 | 第52-53页 |
三、任伯年与林风眠 | 第53-56页 |
第五章 任伯年渔父形象的文化特征 | 第56-72页 |
第一节 任伯年对前辈画家的继承 | 第56-64页 |
一、家学渊源 | 第56-59页 |
二、前辈画家 | 第59-64页 |
第二节 任伯年对西洋画家的学习 | 第64-66页 |
一、郎世宁 | 第64-65页 |
二、刘德斋 | 第65-66页 |
第三节 任伯年渔父形象的文化意识 | 第66-72页 |
一、任伯年绘画的平民意识 | 第66-68页 |
二、任伯年思想的儒道影响 | 第68-72页 |
结论 任伯年渔父形象在历史人物中的地位 | 第72-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附录1 | 第76-78页 |
附录2 | 第78-84页 |
附录3 | 第84-90页 |
附录4 | 第90-100页 |
附录5 | 第100-104页 |
附录6 | 第104-114页 |
附录7 | 第114-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个人简历 | 第126-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