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5-17页 |
1.2 正庚烷异构化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1.2.1 钼基和钨基催化剂 | 第18-19页 |
1.2.2 分子筛类催化剂 | 第19-24页 |
1.2.3 硅基介孔材料催化剂 | 第24-25页 |
1.2.4 固体超强酸类催化剂 | 第25-26页 |
1.3 正构烷烃异构化反应机理研究 | 第26-30页 |
1.3.1 正碳离子的生成 | 第26-27页 |
1.3.2 酸性催化剂的烷烃异构化反应机理 | 第27-28页 |
1.3.3 金属-酸双功能催化剂的烷烃异构化反应机理 | 第28-30页 |
1.4 烷烃异构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热点 | 第30-33页 |
1.4.1 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 | 第30-32页 |
1.4.2 稀土改性催化剂 | 第32-33页 |
1.5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35-42页 |
2.1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5-3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2.2 介孔材料与催化剂的制备 | 第36-38页 |
2.2.1 MCM-48和Ce-MCM-48介孔材料的制备 | 第37页 |
2.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7-38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8-40页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 第38页 |
2.3.2 N2吸附-脱附分析 | 第38页 |
2.3.3 原子发射光谱(ICP)分析 | 第38页 |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8-39页 |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39页 |
2.3.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39页 |
2.3.7 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分析 | 第39页 |
2.3.8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IR)分析 | 第39-40页 |
2.3.9 热重/差热(TG/DTA)分析 | 第40页 |
2.3.10固体核磁共振(MAS NMR)分析 | 第40页 |
2.3.11程序升温还原(H2-TPR)分析 | 第40页 |
2.4 催化剂反应性能的评价 | 第40-42页 |
2.4.1 反应装置 | 第40-41页 |
2.4.2 评价指标 | 第41-42页 |
第3章 Ce促进Ni/SAPO-11催化剂上正庚烷的临氢异构化 | 第42-59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正交试验法考察正庚烷异构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42-47页 |
3.3 稀土Ce对SAPO-11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 第47-52页 |
3.3.1 催化剂的孔结构 | 第47-48页 |
3.3.2 催化剂的物相分析 | 第48-49页 |
3.3.3 催化剂的微观形貌 | 第49-52页 |
3.4 稀土改性SAPO-11催化剂上的正庚烷异构反应 | 第52-58页 |
3.4.1 还原条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2-54页 |
3.4.2 正庚烷异构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 第54-57页 |
3.4.3 正庚烷异构反应的择形催化机理分析 | 第57-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Ce-MCM-48的制备及其载镍催化剂上正庚烷异构反应 | 第59-76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Ce-MCM-48介孔材料的制备 | 第59-64页 |
4.2.1 模板剂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2 硅源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3 晶化条件的影响 | 第62-64页 |
4.2.4 焙烧条件的影响 | 第64页 |
4.3 Ce掺杂对MCM-48结构的影响 | 第64-71页 |
4.3.1 Ce-MCM-48的物相分析 | 第65-66页 |
4.3.2 Ce-MCM-48的孔结构 | 第66-68页 |
4.3.3 Ce-MCM-48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分析 | 第68-71页 |
4.4 MCM-48和Ce-MCM-48的水热稳定性比较 | 第71-72页 |
4.5 正庚烷在 4mass%Ni/Ce-MCM480.02催化剂上的异构反应 | 第72页 |
4.6 产物分析 | 第72-7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载镍催化剂的合成条件及反应条件对烷烃异构性能的影响 | 第76-92页 |
5.1 引言 | 第76页 |
5.2 金属Ni对正庚烷异构化反应的影响 | 第76-80页 |
5.2.1 金属Ni与其它金属的对比 | 第77-78页 |
5.2.2 金属Ni焙烧条件的影响 | 第78-79页 |
5.2.3 金属Ni负载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5.3 稀土Ce对正庚烷异构化反应的影响 | 第80-87页 |
5.3.1 Ni-Ce/SAPO-11表面酸性分析 | 第80-83页 |
5.3.2 Ce-MCM-48表面酸性分析 | 第83-85页 |
5.3.3 稀土Ce含量对庚烷异构性能的影响 | 第85-87页 |
5.4 反应条件对正庚烷异构性能的影响 | 第87-90页 |
5.4.1 重时空速对烷烃异构性能的影响 | 第87-88页 |
5.4.2 氢烷比对烷烃异构性能的影响 | 第88-89页 |
5.4.3 催化剂寿命的考察 | 第89-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6章 杂多酸/介孔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92-104页 |
6.1 引言 | 第92页 |
6.2 HPMo含量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 第92-95页 |
6.2.1 催化剂的物相分析 | 第92-94页 |
6.2.2 催化剂的孔结构 | 第94-95页 |
6.2.3 催化剂的微观结构 | 第95页 |
6.3 HPMo与载体的相互作用 | 第95-97页 |
6.4 催化剂的酸性考察 | 第97-99页 |
6.5 催化剂的热稳定性考察 | 第99-100页 |
6.6 催化剂催化正庚烷异构性能的考察 | 第100-103页 |
6.6.1 杂多酸负载量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6.6.2 杂多酸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6.6.3 催化剂寿命的考察 | 第102-103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创新点 | 第105页 |
问题和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个人简历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