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超小二氧化钛纳米晶表面结构与反应活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9-2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8页
        1.1.1 纳米科技核心主题——尺寸效应第9-11页
        1.1.2 超小纳米结构——纳米之纳米第11-14页
        1.1.3 表界面的重要性第14-16页
        1.1.4 纳米晶合成方法论第16-18页
    1.2 二氧化钛概述及研究近况第18-24页
        1.2.1 TiO_2的晶体结构第18-20页
        1.2.2 TiO_2的性能及应用第20-22页
        1.2.3 TiO_2纳米结构合成进展第22-24页
    1.3 论文选题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第24-27页
第2章 基于界面构型匹配模式的超小纳米结构稳定机制第27-50页
    2.1 本章引论第27-29页
    2.2 分子-表面构型匹配稳定的 TiO_2(B)超薄纳米片第29-39页
        2.2.1 实验与方法第30-32页
        2.2.2 产物结构表征第32-35页
        2.2.3 TiO_2(B)纳米片的相稳定性第35-36页
        2.2.4 TiO_2(B)纳米片生长与相变的理论研究第36-38页
        2.2.5 本节小结第38-39页
    2.3 界面晶格匹配稳定的 RuO_2/TiO_2外延异质结构及其催化性能第39-48页
        2.3.1 实验与表征第39-41页
        2.3.2 结果与分析第41-45页
        2.3.3 机理讨论第45-48页
        2.3.4 本节小结第48页
    2.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3章 基于超小纳米晶的晶体生长与演化模式第50-75页
    3.1 本章引论第50-53页
    3.2 溶剂-表面相互作用主导的晶核团簇生长与演化机制第53-66页
        3.2.1 引言第53页
        3.2.2 TiO_2超小纳米晶合成思路设计第53-55页
        3.2.3 实验与表征第55-56页
        3.2.4 合成结果第56-58页
        3.2.5 产物性质第58-59页
        3.2.6 晶核团簇演化行为第59-66页
    3.3 基于超小颗粒组装机制的晶体自范性生长模式第66-74页
        3.3.1 引言第66-67页
        3.3.2 实验与表征第67-68页
        3.3.3 结果与讨论第68-74页
    3.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4章 超小 TiO_2纳米结构的反应活性及尺寸效应第75-90页
    4.1 本章引论第75页
    4.2 超小 TiO_2纳米结构的高效光催化活性第75-80页
        4.2.1 金红石纳米晶的高效光降解性能第76-77页
        4.2.2 TiO_2(B)纳米片的低温掺杂及光催化性能第77-80页
    4.3 双氧水对超小 TiO_2纳米结构的表面改性及吸附性能第80-86页
        4.3.1 改性结果第80-81页
        4.3.2 计算研究第81-82页
        4.3.3 一步法制备 H_2O_2修饰 TiO_2超薄纳米结构第82-84页
        4.3.4 修饰产生的染料吸附性质第84-86页
    4.4 超小 TiO_2纳米晶的热致变色效应与黑色 TiO_2的制备第86-88页
    4.5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5章 表面张力捕获 TiO_2纳米晶界面富集与原位组装第90-103页
    5.1 本章引论第90-92页
    5.2 实验与表征第92-94页
        5.2.1 试剂第92页
        5.2.2 表征测试第92页
        5.2.3 实验操作第92-94页
    5.3 基本结果第94-96页
    5.4 机理研究第96-102页
        5.4.1 氧气的作用第97-99页
        5.4.2 表面张力的影响第99-101页
        5.4.3 漂浮机理分析第101-102页
    5.5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6页
致谢第116-11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18-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性能共轭碳材料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构效关系研究
下一篇:脱落酸受体PYL蛋白家族的结构生物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