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妇产科论文--妇科病论文--经病论文

温经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代文献研究

目录第5-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前言第10-11页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第11-23页
    1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第11-16页
        1.1 临床表现第11-12页
        1.2 病因病机第12-13页
        1.3 西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第13-14页
        1.4 西医治疗第14-16页
    2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第16-23页
        2.1 中医病名第16页
        2.2 病因病机第16-20页
        2.3 中医药的临床治疗第20-23页
第二部分 文献挖掘研究第23-30页
    1 资料收集来源第23页
    2 病例筛选标准第23-24页
        2.1 西医诊断标准第23页
        2.2 中医诊断标准第23-24页
        2.3 病例排除标准第24页
    3 资料筛选标准第24页
        3.1 资料纳入标准第24页
        3.2 资料排除标准第24页
    4 统计方法第24-25页
    5 研究结果第25-29页
        5.1 资料情况第25页
        5.2 温经汤主治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病例症状和体征统计第25-27页
        5.3 温经汤主治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病例舌诊与脉诊的分布特点第27页
        5.4 温经汤临床病例脉象分析第27页
        5.5 临床疗效分析第27-28页
        5.6 配伍应用第28页
        5.7 专家经验或医生个人临床体验介绍第28-29页
    6 小结第29-30页
第三部分 专题讨论第30-40页
    1 温经汤的出处、组成和煎服法第30页
    2 历代医家关于温经汤治疗妇科病证的应用第30-32页
        2.1 隋唐时期第30页
        2.2 宋金元时期第30-31页
        2.3 明清时期第31页
        2.4 近代第31-32页
    3 围绝经期综合症病机特点阐发第32-35页
        3.1 脾肾亏虚为发病之本第32-34页
        3.2 冲任虚损为病机关键第34-35页
        3.3 血瘀为本病之标第35页
    4 温经汤组方特点分析第35-37页
        4.1 重于“温”——温经而散寒凝(温通与温养并重)第36页
        4.2 着眼“补”——健脾益气以助化源第36-37页
        4.3 佐以“通”——不忘祛瘀生新第37页
    5 温经汤的药效机理探讨第37-40页
        5.1 对妇科虚寒证模型大鼠卵巢能量代谢的影响第37页
        5.2 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卵巢舒-缩因子和血红素氧合酶表达的影响~*第37-38页
        5.3 对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第38页
        5.4 对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因子(CRF)的影响第38页
        5.5 对垂体滤泡星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诱导性中性白细胞趋化因子(CINC)的影响第38页
        5.6 对排卵障碍和月经周期异常者LH(促黄体激素)的调节作用第38-39页
        5.7 对年轻女性无排卵月经周期中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和排卵的影响第39-40页
结语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附录第46-48页
致谢第48-49页
作者简介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声心动图结合Flash CT对圆锥动脉干畸形及肺静脉畸形引流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针灸在香港的历史、现状、发展展望及香港社会人口与针灸使用的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