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目录 | 第12-15页 |
缩略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ClO_4~-的污染现状、健康风险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41页 |
1 ClO_4~-的污染来源及浓度水平 | 第17-22页 |
1.1 ClO_4~-的污染来源 | 第17-18页 |
1.2 各环境介质中ClO_4~-的浓度水平 | 第18-22页 |
2 ClO_4~-的健康风险及安全浓度规定 | 第22-25页 |
3 ClO_4~-污染控制及修复技术 | 第25-30页 |
3.1 离子交换法 | 第25-26页 |
3.2 化学还原法 | 第26-27页 |
3.3 膜分离法 | 第27-28页 |
3.4 植物修复 | 第28-29页 |
3.5 微生物修复 | 第29-30页 |
4 ClO_4~-吸附材料及作用机制 | 第30-38页 |
4.1 ClO_4~-吸附材料及性能 | 第30-35页 |
4.1.1 碳质吸附材料 | 第31-33页 |
4.1.2 矿质吸附材料 | 第33-35页 |
4.2 ClO_4~-的吸附去除机制 | 第35-38页 |
5 问题提出及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38-41页 |
第二章 环境介质中ClO_4~-的浓度水平与污染来源 | 第41-55页 |
1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2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1.2.1 地表水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42-43页 |
1.2.2 大气TSP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43页 |
1.2.3 低浓度ClO_4~-以及其他常规阴离子测定方法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4页 |
2.1 实际样品中低浓度ClO_4~-测定方法建立 | 第44-46页 |
2.2 浙江省地表水和自来水中ClO_4~-浓度水平及源解析 | 第46-51页 |
2.3 大气总悬浮颗粒物中ClO_4~-浓度水平及人为污染贡献 | 第51-54页 |
3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生物碳质材料对ClO_4~-的吸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55-79页 |
1 实验部分 | 第56-59页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1.2.1 生物碳及灰分样品的制备 | 第56-57页 |
1.2.2 生物碳及灰分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57-58页 |
1.2.3 吸附实验 | 第58-59页 |
1.2.4 快速小柱实验(Rapid Small Scale Colum Tests,RSSCTs) | 第59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9-77页 |
2.1 生物碳质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59-65页 |
2.2 环境条件对ClO_4~-吸附的影响 | 第65-69页 |
2.2.1 溶液pH的影响 | 第65-67页 |
2.2.2 共存阴阳离子的影响 | 第67-69页 |
2.3 生物碳质材料对ClO_4~-的吸附性能及低浓度ClO_4~-去除的应用 | 第69-73页 |
2.4 生物碳质材料对ClO_4~-的吸附机理及构-效关系 | 第73-77页 |
3 小结 | 第77-79页 |
第四章 ClO_4~-在碳基纳米材料上的界面化学行为及调控机制 | 第79-98页 |
1 实验部分 | 第79-82页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9-8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80-82页 |
1.2.1 碳纳米管氧化处理方法 | 第80页 |
1.2.2 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制备方法 | 第80-81页 |
1.2.3 碳基纳米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81页 |
1.2.4 吸附实验 | 第81-82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82-97页 |
2.1 碳纳米管表面调控及其对ClO_4~-吸附作用 | 第82-91页 |
2.1.1 碳纳米管氧化处理后吸附能力变化 | 第82-84页 |
2.1.2 碳纳米管表面官能团调控 | 第84-86页 |
2.1.3 碳纳米管吸附作用力 | 第86-91页 |
2.2 石墨烯表面调控及其对ClO_4~-吸附作用 | 第91-97页 |
2.2.1 氧化石墨烯与石墨烯在不同pH值下对ClO_4~-的吸附作用 | 第91-94页 |
2.2.2 其他阴离子在石墨烯上的吸附机制 | 第94-97页 |
3 小结 | 第97-98页 |
第五章 改性天然矿质材料对ClO_4~-的吸附作用及影响因素 | 第98-113页 |
1 实验部分 | 第99-101页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99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99-101页 |
1.2.1 有机膨润土制备 | 第99-100页 |
1.2.2 有机膨润土表征 | 第100页 |
1.2.3 吸附实验 | 第100-101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12页 |
2.1 天然及有机改性膨润土的结构表征 | 第101-106页 |
2.1.1 改性膨润土有机碳含量测定 | 第101-102页 |
2.1.2 膨润土改性前后表面Zeta电位测定 | 第102-103页 |
2.1.3 膨润土改性前后X射线衍射图 | 第103-105页 |
2.1.4 膨润土改性前后红外光谱图 | 第105-106页 |
2.2 不同有机改性膨润土对ClO_4~-的吸附性能 | 第106-112页 |
2.2.1 ClO_4~-的等温吸附曲线 | 第106-110页 |
2.2.2 ClO_4~-的热力学吸附行为 | 第110-112页 |
3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ClO_4~-在有机改性膨润土纳米层间域的界面化学行为及调控机制 | 第113-131页 |
1 实验部分 | 第114-115页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14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14-115页 |
1.2.1 ClO_4~-饱和吸附样品的准备 | 第114页 |
1.2.2 吸附后有机膨润土的结构表征 | 第114-115页 |
1.2.3 ClO_4~-吸附后有机膨润土表面Zeta电位测定 | 第115页 |
1.2.4 量子化学计算 | 第115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29页 |
2.1 ClO_4~-吸附后材料表征及作用机制 | 第115-123页 |
2.2 基于量子化学计算的理论印证 | 第123-126页 |
2.3 ClO_4~-吸附能力的微环境调控及定量关系 | 第126-129页 |
3 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七章 碳质和矿质材料对ClO_4~-吸附机理比较及调控应用 | 第131-135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35-141页 |
1 研究结论 | 第135-139页 |
1.1 环境介质中ClO_4~-的浓度水平与污染来源 | 第135-136页 |
1.2 生物碳质材料对ClO_4~-的吸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136-137页 |
1.3 ClO_4~-在碳基纳米材料上的界面化学行为及调控机制 | 第137页 |
1.4 改性天然矿质材料对ClO_4~-吸附作用及影响因素 | 第137-138页 |
1.5 ClO_4~-在有机改性膨润土纳米层间域的界面化学行为及调控机制 | 第138-139页 |
2 主要创新点 | 第139-140页 |
3 展望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60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