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1-17页 |
1.1 导言 | 第11-12页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2-14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启——天泉阁酒店营建背景 | 第17-30页 |
2.1 山水画意——环境特征 | 第17-22页 |
2.1.1 项目区位——浙北太湖山区 | 第17页 |
2.1.2 项目用地环境特征——江南的山水诗意环境 | 第17-22页 |
2.2 栖居诗意——人文诉求 | 第22-26页 |
2.2.1 项目设计人文诉求——当地民间及甲方的山水诗意追求 | 第22-23页 |
2.2.2 项目环境意象提取——山,水,竹,雾,风 | 第23-25页 |
2.2.3 项目环境意境升华——“春山早见气如蒸”的迷远;“独坐幽篁里”的清幽 | 第25-26页 |
2.3 诗情画意——设计概念 | 第26-30页 |
2.3.1 设计语言控制——人工负于自然 | 第26-27页 |
2.3.2 设计概念生成——诗情、画意中宋代人居空间美学意境表达 | 第27-30页 |
3.从诗情、画意中初探营建智慧——以宋人诗画为例 | 第30-92页 |
3.1 如画空间初议 | 第30-47页 |
3.1.1 通过绘画研究传统空间简述 | 第31-36页 |
3.1.2 本文研究所涉及的画作简述 | 第36-42页 |
3.1.3 宋画中反映的营建智慧简述 | 第42-47页 |
3.2 如诗栖居初议 | 第47-52页 |
3.2.1 传统人居空间“文学性”研究简述 | 第48-49页 |
3.2.2 诗词意境与空间意境间的关系简述 | 第49-50页 |
3.2.3 宋代人居空间“文学性”特征——诗意空间追求、诗词点景 | 第50-52页 |
3.3 案例四则 | 第52-92页 |
3.3.1 宋代文人书斋空间的再现—苏州博物馆宋斋墨戏堂 | 第52-61页 |
3.3.2 宋代空间意境的当代表达—上海松江方塔园何陋轩 | 第61-74页 |
3.3.3 山水画意的当代建筑表达—中国美术学院水岸山居 | 第74-82页 |
3.3.4 浙北山区典型度假酒店研究—杭州莫干山安缦法云酒店 | 第82-92页 |
4.群落营建三题 | 第92-141页 |
4.1 宋人诗画中营建智慧考之一——群落 | 第92-105页 |
4.1.1 诗画中建筑场地选择原则—与自然共生的风水方法 | 第92-96页 |
4.1.2 诗画中建筑群体组织原则—因地制宜、值景而造、和而不同 | 第96-99页 |
4.1.3 诗画中建筑群体与环境视景控制原则—“三远”构图 | 第99-105页 |
4.2 群落一题——场所入画,以郭熙“三远”说为题 | 第105-116页 |
4.2.1 天泉阁酒店总体布局——因地制宜 | 第105-109页 |
4.2.2 天泉阁酒店动线组织——回游入画 | 第109-113页 |
4.2.3 天泉阁酒店建筑群体与环境视景组织的“三远”构图 | 第113-116页 |
4.3 群落二题——空间如诗 | 第116-126页 |
4.3.1 天泉阁酒店空间命名的设计引导作用 | 第116-119页 |
4.3.2 前导空间“花径”营造——“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第119-124页 |
4.3.3 建筑群体空间氛围营造——“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第124-126页 |
4.4 群落三题——功能之题 | 第126-141页 |
4.4.1 当代度假酒店典型功能概述 | 第127-129页 |
4.4.2 天泉阁酒店基本功能组团——接待、宴会、餐饮、spa、居住 | 第129-139页 |
4.4.3 天泉阁酒店特殊功能空间——多功能文化活动空间 | 第139-141页 |
5.单体营构三法 | 第141-162页 |
5.1 宋人诗画中营建智慧考之二——营构 | 第141-147页 |
5.1.1 诗画中单体建筑空间特征—灵活多义 | 第143-145页 |
5.1.2 诗画中单体建筑形式特征—见素抱朴 | 第145-146页 |
5.1.3 诗画中单体建筑建构特征—因地制宜与建构“真实” | 第146-147页 |
5.2 营构一法——空间灵活 | 第147-152页 |
5.2.1 天泉阁酒店单体建筑空间特征——灵活多义 | 第147-149页 |
5.2.2 天泉阁酒店单体建筑室内外空间关系——充分交融 | 第149-150页 |
5.2.3 天泉阁酒店单体建筑空间性格——自然温暖 | 第150-152页 |
5.3 营构二法——形式朴素 | 第152-158页 |
5.3.1 天泉阁酒店单体建筑缓坡直顶的浙北民居意象 | 第152页 |
5.3.2 天泉阁酒店单体建筑渐变竹木格栅的竹林意向 | 第152-155页 |
5.3.3 天泉阁酒店单体建筑穿斗白粉山墙的民居意象 | 第155-158页 |
5.4 营构三法——建构真实 | 第158-162页 |
5.4.1 天泉阁酒店单体建筑的地形回应——因地制宜 | 第158-159页 |
5.4.2 天泉阁酒店单体建筑的气候回应——因势利导 | 第159-160页 |
5.4.3 天泉阁酒店单体建筑对宋代建筑建构特征回应——求真务实 | 第160-162页 |
6.庭园营造三议 | 第162-179页 |
6.1 宋人诗画中营建智慧考之三——庭园 | 第162-169页 |
6.1.1 诗画中庭园空间营造特征—适景而造 | 第162-167页 |
6.1.2 诗画中环境空间视线关系—深远不尽 | 第167-169页 |
6.2 庭园一议——山水画意,适景而造的庭院营造 | 第169-176页 |
6.3 庭园二议——居景诗意,诗词意境引导空间设计 | 第176-178页 |
6.4 庭园三议——深远不尽,酒店环境视景关系营造 | 第178-179页 |
7.跋——天泉阁酒店营建回顾 | 第179-192页 |
7.1 “画意”的空间营建启示 | 第179-184页 |
7.2 “诗情”的空间营建启示 | 第184-186页 |
7.3 由诗情、画意中空间意境研究出发的设计方法适合的建筑类型 | 第186-188页 |
7.4 对诗情、画意中宋代空间美学意境研究的意义 | 第188-189页 |
7.5 宋代空间营造智慧对当代空间设计的启示 | 第189-190页 |
7.6 设计不足与展望 | 第190-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195页 |
图录 | 第195-201页 |
表录 | 第201-202页 |
致谢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