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3-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旅游带动下秦巴山地古镇的复兴 | 第13页 |
1.1.2 旅游扶贫 | 第13页 |
1.1.3 特色小镇的培育 | 第13-14页 |
1.1.4 新型城镇化建设 | 第14-15页 |
1.1.5 文化线路遗产申遗背景下秦巴山地商贸古镇价值再认知 | 第15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5-17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15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5-17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7-18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8页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31页 |
1.4.1 古镇保护发展历程综述 | 第18-26页 |
1.4.2 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 第26-29页 |
1.4.3 我国商贸古镇的研究 | 第29-30页 |
1.4.4 秦巴山地城镇研究综述 | 第30-31页 |
1.4.5 恒口古镇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31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1-3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1.6 相关概念解析 | 第32-34页 |
1.6.1 文化线路 | 第32页 |
1.6.2 商贸古镇 | 第32-33页 |
1.6.3 特色小镇 | 第33-34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34-35页 |
2 恒口古镇形成背景与旅游潜力分析 | 第35-77页 |
2.1 我国商贸古镇形成背景概述 | 第35-42页 |
2.1.1 我国传统古镇分类 | 第35-37页 |
2.1.2 我国商贸古镇形成的文化环境 | 第37-40页 |
2.1.3 商贸古镇形成的原因 | 第40-42页 |
2.2 秦巴山地商贸古镇形成背景概述 | 第42-58页 |
2.2.1 秦巴山地商贸文化线路分析 | 第43-48页 |
2.2.2 秦巴山地商贸古镇形成环境分析 | 第48-52页 |
2.2.3 秦巴山地商贸古镇特征概述及面临的问题 | 第52-58页 |
2.2.4 旅游导向下秦巴山地商贸古镇发展契机分析 | 第58页 |
2.3 恒口古镇形成背景研究 | 第58-65页 |
2.3.1 恒口古镇形成环境研究 | 第58-60页 |
2.3.2 恒口古镇发展历史 | 第60-61页 |
2.3.3 商贸职能对古镇空间的影响 | 第61-64页 |
2.3.4 恒口古镇保护状况 | 第64-65页 |
2.4 恒口古镇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65-67页 |
2.4.1 历史街区空巢化现象加剧 | 第65页 |
2.4.2 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亟待解决 | 第65-66页 |
2.4.3 居民对于乡土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 第66页 |
2.4.4 移民搬迁导致社会网络难以构建 | 第66-67页 |
2.5 恒口古镇旅游潜力分析 | 第67-75页 |
2.5.1 恒口古镇旅游资源分析 | 第67页 |
2.5.2 恒口古镇旅游竞争力模型构建 | 第67-69页 |
2.5.3 恒口古镇旅游竞争力分析 | 第69-72页 |
2.5.4 旅游为恒口古镇发展带来的益处 | 第72-74页 |
2.5.5 恒口古镇现状旅游面临的问题 | 第74-7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3 旅游导向下恒口古镇空间关联性因素研究 | 第77-99页 |
3.1 恒口古镇空间建成的影响因素 | 第77-78页 |
3.2 区域经济形态对恒口古镇空间的影响 | 第78-85页 |
3.2.1 恒口古镇经济形态演变历史分析 | 第78-80页 |
3.2.2 恒口古镇产业结构分析 | 第80-82页 |
3.2.3 恒口古镇商业空间形态分析 | 第82-85页 |
3.3 区域意识文化形态对恒口古镇空间的影响 | 第85-95页 |
3.3.1 宗法礼制与空间分析 | 第85-90页 |
3.3.2 宗教文化与空间分析 | 第90-92页 |
3.3.3 民俗文化与空间分析 | 第92-95页 |
3.4 旅游与古镇空间关联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95-97页 |
3.4.1 旅游与区域经济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 | 第95-97页 |
3.4.2 旅游与区域意识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 | 第9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4 旅游导向下恒口古镇空间形态解析 | 第99-163页 |
4.1 恒口古镇选址、构成要素与防御 | 第99-106页 |
4.1.1 区域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下古镇选址 | 第99-102页 |
4.1.2 区域环境影响下古镇构成要素 | 第102-103页 |
4.1.3 区域环境影响下古镇防御 | 第103-106页 |
4.2 区域环境影响下恒口古镇形态演变 | 第106-110页 |
4.2.1 民国以前 | 第106-107页 |
4.2.2 20世纪50~70年代 | 第107页 |
4.2.3 20世纪80年代以后 | 第107-110页 |
4.3 区域环境影响下恒口古镇现状空间格局 | 第110-133页 |
4.3.1 山水空间格局 | 第110-114页 |
4.3.2 街巷空间格局 | 第114-122页 |
4.3.3 典型节点空间 | 第122-126页 |
4.3.4 民居空间格局 | 第126-133页 |
4.4 民居檐口构造艺术分析 | 第133-138页 |
4.4.1 外来文化对檐口构造的影响分析 | 第133-134页 |
4.4.2 檐口构造做法分析 | 第134-137页 |
4.4.3 旅游导向下民居檐口价值分析 | 第137-138页 |
4.5 恒口古镇典型建筑空间分析 | 第138-158页 |
4.5.1 三圣庙 | 第138-141页 |
4.5.2 供销社 | 第141-143页 |
4.5.3 土地庙 | 第143-146页 |
4.5.4 老街社区居委会 | 第146-148页 |
4.5.5 民居 | 第148-158页 |
4.6 恒口古镇发展过程中空间面临的问题 | 第158-161页 |
4.6.1 旅游业引入后传统空间功能的滞后 | 第158-159页 |
4.6.2 商贸职能衰退过程中传统空间的空废 | 第159页 |
4.6.3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传统空间感知度的降低 | 第159-160页 |
4.6.4 建筑本体遭损害 | 第160-16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61-163页 |
5 旅游导向下恒口古镇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 | 第163-223页 |
5.1 恒口古镇旅游资源价值评估 | 第163-179页 |
5.1.1 恒口古镇旅游资源分类与价值要素认知 | 第163-167页 |
5.1.2 恒口古镇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 第167-175页 |
5.1.3 恒口古镇旅游资源价值综合分析 | 第175-179页 |
5.2 山水格局保护与更新 | 第179-182页 |
5.2.1 恒口古镇发展过程中山水格局面临的问题 | 第179页 |
5.2.2 恒口古镇山水格局保护与更新措施 | 第179-181页 |
5.2.3 旅游导向恒口古镇山水格局保护更新设计案例 | 第181-182页 |
5.3 古镇形态保护与更新 | 第182-185页 |
5.4 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 | 第185-199页 |
5.4.1 历史街区保护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5-186页 |
5.4.2 恒口古镇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 | 第186-199页 |
5.5 典型街巷节点空间保护更新 | 第199-202页 |
5.6 建筑空间保护与更新 | 第202-217页 |
5.6.1 商业建筑保护与更新 | 第203-204页 |
5.6.2 宗教建筑保护与更新 | 第204-205页 |
5.6.3 民居建筑保护与更新 | 第205-210页 |
5.6.4 案例分析 | 第210-217页 |
5.7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 第217-219页 |
5.7.1 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 第217-218页 |
5.7.2 给排水设施规划 | 第218页 |
5.7.3 道路照明设施规划 | 第218-219页 |
5.7.4 环卫设施规划 | 第219页 |
5.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 | 第219-222页 |
5.8.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第219-220页 |
5.8.2 恒口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 第220-221页 |
5.8.3 旅游导向下恒口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策略 | 第221-222页 |
5.9 本章小节 | 第222-223页 |
6 结语 | 第223-225页 |
6.1 总结 | 第223-224页 |
6.2 展望 | 第224-225页 |
致谢 | 第225-2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26-232页 |
附录一 图表目录 | 第232-243页 |
附录二 附表 | 第243-257页 |
附录三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 | 第2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