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9-11页 |
1.3.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9-11页 |
1.3.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页 |
1.4 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2.1 建构主义 | 第13-14页 |
2.2 认知失调理论 | 第14页 |
2.3 暗示教学法 | 第14-15页 |
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3 物理情境教学的内涵 | 第16-21页 |
3.1 物理情境 | 第16页 |
3.1.1 情境 | 第16页 |
3.1.2 物理情境 | 第16页 |
3.2 物理情境教学 | 第16-17页 |
3.3 物理情境教学的基本要素 | 第17-19页 |
3.4 物理情境教学的课堂特征 | 第19-21页 |
4 中学物理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 | 第21-40页 |
4.1 中学物理情境教学的设计 | 第21-25页 |
4.1.1 创设情境 | 第21-23页 |
4.1.2 互动和交流 | 第23-24页 |
4.1.3 教与学的生成 | 第24-25页 |
4.2 中学物理情境创设的方法 | 第25-31页 |
4.2.1 通过实物和图片来创设情境 | 第25-26页 |
4.2.2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 | 第26-27页 |
4.2.3 通过实验来创设情境 | 第27-28页 |
4.2.4 通过问题创设情境 | 第28-30页 |
4.2.5 通过日常观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来创设情境 | 第30页 |
4.2.6 通过魔术来创设情境 | 第30页 |
4.2.7 通过物理学史来创设情境 | 第30-31页 |
4.2.8 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来创设情境 | 第31页 |
4.3 教学案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 第31-40页 |
5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