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8页 |
1.1.1 残余应力的影响和消除 | 第11-14页 |
1.1.2 脉冲功率技术的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1.1.3 电流脉冲消除残余应力的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电流脉冲改变金属材料性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1 国外电流脉冲改变金属材料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2 国内电流脉冲改变金属材料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脉冲功率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1.4.1 论文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4.2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2 电流脉冲消除残余应力的理论研究 | 第23-38页 |
2.1 位错动力学基本理论 | 第23-27页 |
2.1.1 位错的基本性质 | 第23-25页 |
2.1.2 位错动力学分析 | 第25-27页 |
2.2 电流脉冲对位错运动作用 | 第27-30页 |
2.2.1 电流脉冲对位错的电子风力作用 | 第27-29页 |
2.2.2 电流脉冲对位错的Joule热作用 | 第29-30页 |
2.2.3 电流脉冲消除残余应力的原理 | 第30页 |
2.3 基于电子风力理论的电流脉冲消除残余应力数值模拟 | 第30-36页 |
2.3.1 电子风力简化理论模型 | 第31页 |
2.3.2 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31-36页 |
2.4 电流脉冲消除残余应力装置的性能要求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功率电流脉冲发生装置的设计 | 第38-58页 |
3.1 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 | 第38-39页 |
3.2 能量储存单元的设计 | 第39-49页 |
3.2.1 充电方式的选择 | 第39-41页 |
3.2.2 能量储存单元恒压充电过程的分析 | 第41-42页 |
3.2.3 高压定时充电方式 | 第42-48页 |
3.2.4 能量储存单元的设计方案 | 第48-49页 |
3.3 脉冲成形单元的设计 | 第49-57页 |
3.3.1 振荡脉冲的放电回路设计 | 第49-52页 |
3.3.2 单峰脉冲的放电电路设计 | 第52-54页 |
3.3.3 分组充电及组内放电的放电方式 | 第54-56页 |
3.3.4 脉冲成形单元的设计方案 | 第56-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4 功率电流脉冲发生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58-73页 |
4.1 装置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58-59页 |
4.2 装置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59-65页 |
4.2.1 DSP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59-60页 |
4.2.2 开关驱动模块的设计 | 第60-61页 |
4.2.3 人机交互模块的设计 | 第61-63页 |
4.2.4 AD与DA转换模块的设计 | 第63-65页 |
4.3 装置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65-72页 |
4.3.1 DSP的设计方法 | 第65-66页 |
4.3.2 装置控制系统软件的主程序设计 | 第66页 |
4.3.3 装置控制系统软件的模块子程序设计 | 第66-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5 实验研究 | 第73-84页 |
5.1 装置性能的实验研究 | 第73-78页 |
5.1.1 高压定时充电的实验研究 | 第73-76页 |
5.1.2 输出波形采集的实验研究 | 第76-78页 |
5.2 电流脉冲消除残余应力的实验研究 | 第78-83页 |
5.2.1 电流脉冲实验试件的制备 | 第78-79页 |
5.2.2 电流脉冲处理参数的确定 | 第79-80页 |
5.2.3 残余应力实验及消除效果评估 | 第80-8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 照片资料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