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引言 | 第12-22页 |
| ·问题的缘起 | 第12-14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的现状 | 第15-18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相关概念的区辨 | 第18-20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18-19页 |
| ·评价与评估 | 第19页 |
| ·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 | 第19-20页 |
| ·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 | 第20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0-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2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 第22-26页 |
| ·确立评价导向的依据: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 ·构建指标体系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 | 第23-24页 |
| ·制定评价标准的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第24-26页 |
|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范围和内容的界定 | 第26-31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和主体评价 | 第26-27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途径评价 | 第27-29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条件与环境评价 | 第29-30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评价 | 第30-31页 |
|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1-35页 |
| ·合目的性原则 | 第31-32页 |
| ·完备性原则 | 第32页 |
| ·明确性原则 | 第32-33页 |
| ·时代性原则 | 第33页 |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3-35页 |
|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 | 第35-47页 |
| ·分解目标与归纳指标 | 第35-36页 |
| ·确定权重和权集 | 第36-44页 |
| ·专家经验法 | 第36-37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7-42页 |
| ·矩阵运算法 | 第42-43页 |
| ·德尔菲法 | 第43-44页 |
| ·编制评价标准 | 第44-45页 |
| ·论证与测试 | 第45页 |
| ·预试与修订 | 第45-47页 |
| 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7-68页 |
| ·指标构成与标准编制 | 第47-65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素的评价 | 第47-53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的评价 | 第53-62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评价 | 第62-64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色的评价 | 第64-65页 |
| ·权重设计与标度设定 | 第65-66页 |
| ·权重设计 | 第65-66页 |
| ·标度设定 | 第66页 |
| ·论证测试与分析修订 | 第66-68页 |
| 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操作 | 第68-74页 |
| ·评价方法 | 第68-70页 |
| ·传统评价方法 | 第68-69页 |
| ·网络信息化评价方法 | 第69-70页 |
| ·评价方案 | 第70-72页 |
| ·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 | 第70-71页 |
|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 第71页 |
|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 第71-72页 |
| ·评价工作与工作指导相结合 | 第72页 |
| ·组织实施 | 第72-74页 |
| ·高校自身组织评价的组织实施 | 第72-73页 |
| ·教育主管部门评价的组织实施 | 第73-74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 附录 | 第76-90页 |
| 附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方案 | 第76-78页 |
| 附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 第7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