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立法职能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7-8页 |
1 法工委的历史演变 | 第8-11页 |
1.1 法制委员会的成立 | 第8-9页 |
1.2 更名为法工委后的发展 | 第9-11页 |
2 法工委与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的关系 | 第11-14页 |
2.1 级别的不同 | 第11页 |
2.2 二者的工作协调关系 | 第11-12页 |
2.3 权限与职能的交叉 | 第12-14页 |
3 法工委的立法职能 | 第14-22页 |
3.1 编制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 | 第14-16页 |
3.1.1 编制立法规划 | 第14-15页 |
3.1.2 编制年度立法计划 | 第15-16页 |
3.1.3 加强对规划和计划的督促落实 | 第16页 |
3.2 起草法律草案 | 第16-17页 |
3.2.1 《立法法》依据 | 第16-17页 |
3.2.2 保障法律草案起草质量 | 第17页 |
3.3 法律草案的审议准备工作 | 第17-19页 |
3.3.1 审议草案能否列入大会审议 | 第17-18页 |
3.3.2 草案列入会议议程后的审议 | 第18-19页 |
3.4 立法后评估 | 第19-20页 |
3.4.1 立法后评估的标准 | 第19页 |
3.4.2 怎样展开立法后评估 | 第19-20页 |
3.5 法律询问答复 | 第20-22页 |
3.5.1 什么是法律询问答复 | 第20页 |
3.5.2 询问内容及答复流程 | 第20-22页 |
4 法工委立法职能面临的问题 | 第22-26页 |
4.1 立法规划的弊端 | 第22-24页 |
4.1.1 立法规划的性质不明晰 | 第22-23页 |
4.1.2 立法规划的效力难以界定 | 第23页 |
4.1.3 立法规划的实现率并不理想 | 第23-24页 |
4.2 立法后评估的缺陷 | 第24页 |
4.2.1 关于评估主体单一性的质疑 | 第24页 |
4.2.2 立法后评估存在的两种倾向 | 第24页 |
4.3 关于法律询问答复的质疑 | 第24-26页 |
4.3.1 法律询问答复的性质不明 | 第24-25页 |
4.3.2 法律询问答复的效力不明 | 第25-26页 |
5 法工委职能改善的基本思路 | 第26-31页 |
5.1 对立法规划进行改革 | 第26-27页 |
5.1.1 内部改革 | 第26页 |
5.1.2 外部借鉴 | 第26-27页 |
5.2 立法后评估的进阶之路 | 第27-28页 |
5.2.1 暂时不宜变更评估主体 | 第27页 |
5.2.2 评估应以提出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 | 第27-28页 |
5.3 优化法律询问答复制度 | 第28-31页 |
5.3.1 明确法律询问答复的性质和效力 | 第28-29页 |
5.3.2 梳理并升级法律询问答复 | 第29-31页 |
6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35-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