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1.4.1 文献回顾和整理总结 | 第13页 |
1.4.2 实例调查研究 | 第13页 |
1.4.3 多学科研究以及实践参与法 | 第13页 |
1.5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 第13-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五星级度假酒店的概述及案例分析 | 第17-27页 |
2.1 度假酒店的概述 | 第17-22页 |
2.1.1 度假旅游的定义 | 第17-18页 |
2.1.2 度假酒店的概述和分类 | 第18页 |
2.1.3 度假酒店历史发展概况及趋势 | 第18-19页 |
2.1.4 度假酒店的特征 | 第19-22页 |
2.1.4.1 度假酒店的地域特征 | 第19-21页 |
2.1.4.2 度假酒店的文化特征 | 第21页 |
2.1.4.3 度假酒店的景观特征 | 第21-22页 |
2.1.4.4 度假酒店的外部特征 | 第22页 |
2.2 案例研究 | 第22-25页 |
2.2.1 昆明福保渔港酒店 | 第22-23页 |
2.2.2 西双版纳安塔拉度假酒店 | 第23-24页 |
2.2.3 昆明震庄宾馆 | 第24页 |
2.2.4 方案对比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五星级度假酒店会议区的特点和发展概况及趋势 | 第27-37页 |
3.1 酒店的星级标准 | 第27-28页 |
3.2 五星级度假酒店会议区的定义和组成 | 第28-29页 |
3.3 五星级度假酒店会议区的分类 | 第29-32页 |
3.3.1 五星级度假酒店会议区的建设现状 | 第30页 |
3.3.2 从类型分化到功能整合 | 第30-31页 |
3.3.3 从个性表现到国际模式 | 第31-32页 |
3.3.4 从功能主义到技术至上 | 第32页 |
3.4 五星级度假酒店会议区的发展策略 | 第32-36页 |
3.4.1 基于SWOT分析的本案“度假+会展”经营战略导向研究 | 第33-35页 |
3.4.2 基于4P营销理论的本案发展策略 | 第35-36页 |
3.5 五星级度假酒店会议区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五星级度假酒店会议区的总体设计研究 | 第37-47页 |
4.1 会议度假型酒店的整体规划和布局 | 第37-38页 |
4.2 五星级度假酒店会议区的规模指标 | 第38-40页 |
4.3 五星级度假酒店会议区流线分析以及与其它区的空间组合研究 | 第40-45页 |
4.3.1 五星级度假酒店会议区流线分析 | 第40-43页 |
4.3.2 会议区与其他区的空间组合研究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五星级度假酒店会议区的具体设计研究 | 第47-61页 |
5.1 五星级度假酒店会议区各功能组成的面积指标 | 第47-48页 |
5.2 会议部分空间探索 | 第48-52页 |
5.2.1 会议空间平面分隔形式 | 第50-52页 |
5.3 环境心理学的会议区室内设计 | 第52-57页 |
5.3.1 多功能厅及会议室 | 第54页 |
5.3.2 前厅及休息厅 | 第54-55页 |
5.3.3 备餐间、茶歇间及贵宾休息室 | 第55-57页 |
5.4 基于人体工程学的会议区的家具设计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六章 五星级度假酒店会议区设计的实例分析——以勐海县景真度假酒店为例 | 第61-71页 |
6.1 勐海县景真度假酒店设计概述 | 第61-63页 |
6.1.1 工程概况 | 第61页 |
6.1.2 酒店部分的设计构思及设计特点 | 第61-63页 |
6.1.3 本案会议区的定位 | 第63页 |
6.2 会议区的设计实践分析 | 第63-66页 |
6.2.1 方案推导及空间探索 | 第63-65页 |
6.2.2 辅助功能房间的设计 | 第65-66页 |
6.3 对设计中两个理论依据的讨论 | 第66-69页 |
6.3.1 地域文化的表达对本案的指导 | 第66-68页 |
6.3.2 建筑空间的开放性对本案的指导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