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传统软件开发存在的不足 | 第10页 |
1.1.2 MDA 的提出 | 第10-12页 |
1.1.3 AOP 的提出 | 第12页 |
1.1.4 MDA 与 AOP 结合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4-16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2 模型驱动架构 MDA | 第18-28页 |
2.1 MDA 基本概念与理论 | 第18-20页 |
2.1.1 模型与元模型的相关概念 | 第19页 |
2.1.2 平台无关模型 PIM 与平台相关模型 PSM | 第19-20页 |
2.1.3 模型映射与转换的概念 | 第20页 |
2.2 MDA 开发过程 | 第20-21页 |
2.3 MDA 核心技术与相关标准 | 第21-24页 |
2.3.1 UML 统一建模语言 | 第21-22页 |
2.3.2 MOF 元对象设施 | 第22-23页 |
2.3.3 XML 元数据交换 XMI | 第23页 |
2.3.4 CWM 公共数据仓库元模型 | 第23-24页 |
2.4 MDA 模型转换技术 | 第24-26页 |
2.4.1 模型转换理论 | 第24-25页 |
2.4.2 模型转换的分类 | 第25页 |
2.4.3 模型的转换框架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3 面向方面编程与 MDA 结合建模 | 第28-38页 |
3.1 面向方面程序设计的提出 | 第28-29页 |
3.2 AOP 核心概念 | 第29-30页 |
3.3 AOP 开发过程 | 第30-32页 |
3.3.1 AOP 开发的完整流程 | 第30-31页 |
3.3.2 关注点分离 | 第31-32页 |
3.3.3 方面的实现 | 第32页 |
3.4 AOP 的主流技术与支持工具 | 第32-33页 |
3.4.1 支持 AOP 的工具 | 第32页 |
3.4.2 AOP 开发的主流技术框架 | 第32-33页 |
3.5 AOP 建模 | 第33-36页 |
3.5.1 利用 UML 扩展机制进行面向方面建模 | 第34页 |
3.5.2 MOF 元建模 | 第34-36页 |
3.5.3 UML 扩展建立 AOP 模型的不足 | 第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4 基于 MDA 的 AOP 建模技术 | 第38-52页 |
4.1 基于 MDA 的 AOP 的建模 | 第38-46页 |
4.1.1 AOP 建模工具的设计流程 | 第38-40页 |
4.1.2 Joinpoint | 第40页 |
4.1.3 Pointcut | 第40-41页 |
4.1.4 Advice | 第41-43页 |
4.1.5 Inter-type declaration | 第43-44页 |
4.1.6 Aspect | 第44-45页 |
4.1.7 Crosscutting | 第45-46页 |
4.2 AOP 元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4.3 AOP 模型的编织 | 第47-50页 |
4.3.1 AOP 编织的流程与类型 | 第48页 |
4.3.2 将 AOP 与 MDA 结合后的编织时机 | 第48-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5 基于 MDA 的面向方面建模工具的实现 | 第52-74页 |
5.1 建模工具技术基础 | 第52-58页 |
5.1.1 EMF 模型编辑器 | 第52-53页 |
5.1.2 GEF 技术 | 第53-54页 |
5.1.3 GMF 技术 | 第54-57页 |
5.1.4 Eclipse RCP | 第57-58页 |
5.2 建模工具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 第58-69页 |
5.2.1 基于 MDA 的建模工具的设计目标 | 第58页 |
5.2.2 建模工具的整体布局 | 第58-59页 |
5.2.3 元模型的设计 | 第59-62页 |
5.2.4 图形模型设计 | 第62-64页 |
5.2.5 工具模型设计 | 第64-65页 |
5.2.6 映射模型设计 | 第65-67页 |
5.2.7 代码生成器模型与图形代码设计 | 第67-69页 |
5.3 AopModel 建模工具的应用 | 第69-71页 |
5.3.1 银行 ATM 的 AOP 建模应用 | 第69-70页 |
5.3.2 建立的模型与系统需求的对比分析 | 第70页 |
5.3.3 以 XML 格式导出模型 | 第70-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4-78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