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6-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生物入侵与湿地 | 第14-15页 |
1.2 互花米草入侵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和土著植物海三棱藨草、芦苇的生物学特征 | 第15-18页 |
1.2.2 互花米草入侵现状及相关研究 | 第18页 |
1.3 丛枝菌根真菌 AMF 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4 化感作用研究 | 第19-22页 |
1.4.1 外来植物对本土植物的化感作用 | 第19-21页 |
1.4.2 外来植物对本土丛枝菌根真菌的化感作用 | 第21-22页 |
1.4.3 外来植物化感作用随植物演替改变 | 第22页 |
1.5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4页 |
1.6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九段沙湿地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关系的原位研究 | 第25-34页 |
2.1 材料及方法 | 第25-27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2.2.1 原位条件下九段沙湿地入侵互花米草对本土植物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2 原位条件下九段沙湿地入侵互花米草对本土丛枝菌根真菌形成的影响 | 第28-32页 |
2.3 讨论 | 第32-33页 |
2.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不同演替阶段互花米草水浸液对模式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的影响 | 第34-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4页 |
3.2.1 互花米草不同组织水浸液对受试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6-41页 |
3.2.2 不同演替阶段互花米草水浸液对受试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1-44页 |
3.3 讨论 | 第44-45页 |
3.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潜在化感物质对模式植物影响的生物测试试验 | 第46-54页 |
4.1 材料方法 | 第46-48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4.1.3 数据分析 | 第47-4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4.2.1 化感物质对三叶草和黑麦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8-50页 |
4.2.2 化感物质对三叶草和黑麦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 讨论 | 第51-52页 |
4.4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不同演替阶段互花米草水浸液对模式植物和本土植物共生的丛枝菌根真菌的影 响 | 第54-64页 |
5.1 材料方法 | 第54-57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54-55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55-56页 |
5.1.3 数据分析 | 第56-5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2页 |
5.2.1 互花米草水浸液对受体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57-58页 |
5.2.2 互花米草水浸液对受体植物幼苗氮、磷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3 互花米草水浸液对与受体植物共生的 AM 真菌的影响 | 第59-62页 |
5.3 讨论 | 第62-63页 |
5.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4-67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9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科技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