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裂隙网络线单元渗流模型及其校正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基本理论和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裂隙岩体渗流数学模型 | 第12-14页 |
1.2.2 离散裂隙网络模拟技术的发展 | 第14-15页 |
1.2.3 裂隙渗透张量的确定方法 | 第15-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岩体三维裂隙网络模拟原理 | 第20-39页 |
2.1 岩体三维裂隙网络模拟的意义 | 第20页 |
2.2 离散裂隙网络模型的基本假定 | 第20-21页 |
2.3 结构面几何特征及其概率模型 | 第21-26页 |
2.3.1 结构面形状 | 第21-22页 |
2.3.2 常见的几种概率分布类型 | 第22-23页 |
2.3.3 结构面的产状 | 第23页 |
2.3.4 结构面的大小 | 第23-25页 |
2.3.5 结构面的位置和密度 | 第25页 |
2.3.6 概率分布形式的确定 | 第25-26页 |
2.4 Monte Carlo随机模拟原理 | 第26-32页 |
2.4.1 标准均匀分布随机数的产生 | 第26-27页 |
2.4.2 随机变量抽样 | 第27-29页 |
2.4.3 随机数概率模型的拟合性检验 | 第29-32页 |
2.5 三维裂隙网络模型的生成 | 第32-35页 |
2.5.1 模拟区域 | 第33页 |
2.5.2 坐标系 | 第33-34页 |
2.5.3 结构面分组情况的验证 | 第34-35页 |
2.6 生成三维裂隙网络模型的算例 | 第35-3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三维裂隙网络渗流路径搜索 | 第39-51页 |
3.1 判定裂隙间相互位置关系 | 第39-42页 |
3.1.1 空间裂隙圆盘六种位置关系 | 第39-40页 |
3.1.2 空间两圆盘位置关系的判别步骤 | 第40-42页 |
3.2 三维裂隙网络非连通图的概化 | 第42-46页 |
3.2.1 图的基本概念 | 第43页 |
3.2.2 图的数据结构表示及存储 | 第43-45页 |
3.2.3 有效连通分量的判定 | 第45-46页 |
3.3 裂隙网络渗流路径搜索 | 第46-47页 |
3.3.1 图的遍历 | 第46页 |
3.3.2 深度优先搜索 | 第46-47页 |
3.4 三维裂隙网络渗流路径搜索的算例 | 第47-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空间一维线单元网络渗流模型 | 第51-66页 |
4.1 离散裂隙渗流模型的简化 | 第51-52页 |
4.2 空间一维线单元网络渗流模型 | 第52页 |
4.3 线单元模型管径拟合 | 第52-57页 |
4.3.1 一维有压渗流问题的有限单元解法 | 第52-56页 |
4.3.2 求解管状单元各结点水头值 | 第56页 |
4.3.3 流量计算 | 第56-57页 |
4.3.4 管径拟合 | 第57页 |
4.4 等效渗透张量的确定方法 | 第57-59页 |
4.5 算例3 | 第59-64页 |
4.5.1 空间一维线单元渗流模型 | 第60-62页 |
4.5.2 管道渗流模型 | 第62-64页 |
4.5.3 算例3小结 | 第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两种渗流模型的例证及分析 | 第66-76页 |
5.1 算例4 | 第66-71页 |
5.1.2 空间一维线单元渗流模型 | 第67-68页 |
5.1.3 管道渗流模型 | 第68-70页 |
5.1.4 算例4小结 | 第70-71页 |
5.2 较大体密度的空间一维线单元渗流模型 | 第71-74页 |
5.2.1 算例5小结 | 第73-74页 |
5.3 直径与隙宽的比值K | 第74-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