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预警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9页 |
1.2.3 文献总结与评述 | 第19-20页 |
1.3 本研究的基础理论分析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2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粮食安全指标体系 | 第23-34页 |
2.1 粮食安全的内涵 | 第23页 |
2.2 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2.2.1 宏观层面 | 第23-25页 |
2.2.2 微观层面 | 第25页 |
2.3 粮食安全指标设定 | 第25-26页 |
2.4 指标说明与数据预处理 | 第26-34页 |
2.4.1 宏观指标 | 第26-31页 |
2.4.2 微观指标 | 第31-34页 |
第3章 指标权重 | 第34-38页 |
3.1 熵权法与粮食安全指标权重 | 第34-35页 |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5-38页 |
3.2.1 指标归一化 | 第36-37页 |
3.2.2 计算指标权重 | 第37-38页 |
第4章 粮食安全度的计算 | 第38-46页 |
4.1 信息融合法与粮食安全度 | 第38-40页 |
4.2 指标融合 | 第40-46页 |
4.2.1 警限的划分 | 第40-41页 |
4.2.2 基本概率分配函数 | 第41-43页 |
4.2.3 历史粮食安全度计算 | 第43-45页 |
4.2.4 未来粮食安全度预测 | 第45-46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6-5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5.1.1 历史数据验证结论 | 第46页 |
5.1.2 粮食安全预警结论 | 第46-47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47-53页 |
5.2.1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 第47-49页 |
5.2.2 保障粮食自给 | 第49-50页 |
5.2.3 积极防治自然灾害 | 第50-51页 |
5.2.4 稳定粮食市场价格 | 第51页 |
5.2.5 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