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3 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剪切强度模型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模型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梁-柱-板中节点组合体试验 | 第20-37页 |
2.1 钢筋混凝土中节点组合体试验 | 第20-24页 |
2.1.1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20-23页 |
2.1.2 试验装置设计 | 第23-24页 |
2.1.3 试验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 第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27页 |
2.2.1 加载制度 | 第24-26页 |
2.2.2 加载程序 | 第26页 |
2.2.3 数据采集 | 第26-27页 |
2.3 试验结果 | 第27-36页 |
2.3.1 试验现象 | 第27-30页 |
2.3.2 滞回性能分析 | 第30-32页 |
2.3.3 剪应力-剪应变骨架曲线分析 | 第32-34页 |
2.3.4 现浇板配筋应变分析 | 第34页 |
2.3.5 节点剪切破坏机理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Opensees 程序介绍及贝叶斯参数估计法 | 第37-49页 |
3.1 Opensees 程序介绍 | 第37页 |
3.2 Opensees 模型介绍 | 第37-44页 |
3.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8-43页 |
3.2.2 进行非线性分析 | 第43-44页 |
3.2.3 分析结果的输出控制 | 第44页 |
3.3 贝叶斯参数估计法 | 第44-48页 |
3.3.1 贝叶斯参数估计法 | 第44页 |
3.3.2 节点剪切强度模型 | 第44-45页 |
3.3.3 剪切强度点剪应变 | 第45-46页 |
3.3.4 贝叶斯参数估计法验证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梁柱节点单元模型 | 第49-58页 |
4.1 节点模型的提出 | 第49页 |
4.2 节点单元描述 | 第49-55页 |
4.2.1 内部变形和荷载分量定义 | 第50-52页 |
4.2.2 节点单元内部平衡 | 第52-54页 |
4.2.3 定义单元刚度 | 第54-55页 |
4.3 Opensees 程序中节点模型的实现 | 第55-57页 |
4.3.1 滞回反应 | 第55-56页 |
4.3.2 广义一维滞回反应 Pinching4 材料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基于 Opensees 的中节点组合体模拟分析 | 第58-71页 |
5.1 模拟中节点组合体试验 | 第58-63页 |
5.1.1 模拟文献[68]中节点组合体试验 | 第58-60页 |
5.1.2 模拟本文中节点组合体试验 | 第60-61页 |
5.1.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5.1.4 节点模型与刚性节点组合体对比 | 第62-63页 |
5.2 各种影响节点非刚性因素分析 | 第63-68页 |
5.2.1 考虑板的影响分析 | 第64-66页 |
5.2.2 考虑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分析 | 第66-67页 |
5.2.3 考虑轴压比的影响分析 | 第67-68页 |
5.3 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68-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附录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