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理性爱国政治行为养成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导论 | 第11-19页 |
| 一、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二)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三、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四、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 (一)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8页 |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爱国主义及其社会政治功能 | 第19-30页 |
| 一、 爱国主义的含义和科学内涵 | 第19-23页 |
| (一) 爱国主义是一种政治情感 | 第19-20页 |
| (二) 爱国主义也是一种政治行为 | 第20-21页 |
| (三) 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 | 第21-22页 |
| (四)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 | 第22-23页 |
| 二、 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特殊功能 | 第23-27页 |
| (一) 凝聚功能 | 第23-24页 |
| (二) 强化功能 | 第24-25页 |
| (三) 支撑功能 | 第25页 |
| (四) 塑造功能 | 第25-26页 |
| (五) 激励功能 | 第26-27页 |
| 三、 爱国主义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 第27-30页 |
| (一) 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 第27页 |
| (二) 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第27页 |
| (三) 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 第27-28页 |
| (四)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非理性爱国行为的表现及危害 | 第30-38页 |
| 一、 非理性爱国行为的定义 | 第30-31页 |
| 二、 非理性爱国行为的表现 | 第31-35页 |
| (一) 打砸抢烧 | 第31页 |
| (二) 肆意恶搞 | 第31-32页 |
| (三) 示威无序 | 第32-33页 |
| (四) 语言暴力 | 第33页 |
| (五) 网络攻击 | 第33-34页 |
| (六) 抵制“洋货” | 第34-35页 |
| 三、 非理性爱国的危害 | 第35-38页 |
| (一) 损害民族形象 | 第35页 |
| (二) 导致外交被动 | 第35-36页 |
| (三) 影响社会稳定 | 第36页 |
| (四) 助长暴戾之风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理性爱国行为及其基本特征 | 第38-45页 |
| 一、 理性:爱国行为的根本导向 | 第38-41页 |
| (一) 理性 | 第38-39页 |
| (二) 理性爱国行为 | 第39-41页 |
| 二、 理性爱国行为的基本特征 | 第41-45页 |
| (一) 合法性 | 第41页 |
| (二) 有序性 | 第41-42页 |
| (三) 包容性 | 第42页 |
| (四) 平和性 | 第42-43页 |
| (五) 有效性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理性爱国政治行为养成的途径 | 第45-58页 |
| 一、 继承先锋和桥梁作用的传统 | 第45-46页 |
| (一)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学生运动 | 第45页 |
| (二)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学生运动 | 第45-46页 |
| 二、 全球化及全球化意识教育 | 第46-52页 |
| (一) 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 | 第46-47页 |
| (二) 懂得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 第47-48页 |
| (三) 全球化下的中国和世界 | 第48-50页 |
| (四) 全球化意识教育的内容 | 第50-52页 |
| 三、 正确的近现代历史教育 | 第52-54页 |
| (一) 近现代爱国历史中的非理性行为 | 第52-53页 |
| (二) 近现代历史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53-54页 |
| 四、 人文精神和群集行为规范教育 | 第54-58页 |
| (一) 丰富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 | 第54页 |
| (二) 学习规范的群集行为 | 第54-55页 |
| (三) 在理性政治行为实践中进行教育 | 第55-56页 |
| (四) 加强法律意识教育 | 第56-58页 |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3-64页 |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