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 本文的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 研究著作及相关著作章节 | 第9-11页 |
2、 相关研究论文 | 第11-13页 |
(三) 本文的创新与思路 | 第13-15页 |
一、 克里斯蒂娃的生平与学术道路 | 第15-24页 |
(一) 生平与学术道路 | 第15-17页 |
(二) 学术分期与主要著作 | 第17-21页 |
(三) 理论渊源和思想谱系 | 第21-24页 |
1、 哲学思想渊源 | 第21-22页 |
2、 文学理论思想渊源 | 第22页 |
3、 语言学思想渊源 | 第22-23页 |
4、 心理学思想渊源 | 第23-24页 |
二、 解析符号学 | 第24-30页 |
(一) 解析符号学的基本观点 | 第24-26页 |
1、 意义生产动态理论 | 第25页 |
2、 过程主体理论 | 第25-26页 |
(二) 主体的特性:异质性与同一性 | 第26-28页 |
1、 主体的异质性——前符号态 | 第26-27页 |
2、 主体的同一性——符号象征态 | 第27页 |
3、 《手》的符号学解读 | 第27-28页 |
(三) 解析符号学的运用及人文精神维度 | 第28-30页 |
1、 解析符号学对爱的新阐释 | 第28页 |
2、 解析符号学的人文精神 | 第28-30页 |
三、 文本理论与互文性 | 第30-36页 |
(一) 解析符号学、文本、互文性的关系 | 第30-31页 |
(二) 文本的互文性 | 第31-36页 |
1、 互文性理论的内涵 | 第31-32页 |
2、 互文性理论的基本特征 | 第32页 |
3、 小说中的互文性 | 第32-34页 |
4、 互文性对文本的解读 | 第34-36页 |
四、 克里斯蒂娃的文化诗学与批评实践 | 第36-42页 |
(一) 独具特色的女性主义 | 第36-40页 |
1、 对女性主义的个性化批判 | 第37-38页 |
2、 象征秩序中的女性被边缘化 | 第38-39页 |
3、 女性异质伦理学 | 第39-40页 |
(二) 别具心裁的精神分析法 | 第40-42页 |
1、 精神分析学与自由 | 第40-41页 |
2、 精神分析学与人文主义 | 第41页 |
3、 精神分析的人文主义“重生”——玛丽—萝丝案例 | 第41-42页 |
余论 | 第42-47页 |
(一) 克里斯蒂娃符号学与诗学理论的学术个性 | 第42页 |
(二) 克里斯蒂娃符号学与诗学理论的贡献和局限 | 第42-44页 |
(三) 克里斯蒂娃符号学与诗学理论的学术影响 | 第44-45页 |
(四) 克里斯蒂娃符号学与诗学理论的借鉴价值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