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0 引言 | 第11-20页 |
0.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0.2.3 文献述评 | 第17页 |
0.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0.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0.3.3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0.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8-20页 |
0.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0.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1 股权结构与 X 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1.1 相关理论简介 | 第20-21页 |
1.1.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页 |
1.1.2 所有权理论 | 第20-21页 |
1.2 股权结构的内涵及分类 | 第21-22页 |
1.2.1 股权结构的内涵 | 第21页 |
1.2.2 股权结构的分类 | 第21-22页 |
1.3 公司效率与 X 效率 | 第22-23页 |
1.3.1 效率的含义 | 第22页 |
1.3.2 规模效率与范围效率 | 第22-23页 |
1.3.3 X 效率 | 第23页 |
1.4 股权结构对 X 效率的作用机制 | 第23-27页 |
1.4.1 股权结构对公司 X 效率的影响 | 第24页 |
1.4.2 股权性质对证券公司 X 效率的影响分析 | 第24-25页 |
1.4.3 股权集中度对证券公司 X 效率的影响分析 | 第25-2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2 我国证券公司股权结构现状及特点分析 | 第28-34页 |
2.1 我国证券公司股权结构现状分析 | 第28-30页 |
2.1.1 股东构成与股权性质 | 第28-29页 |
2.1.2 股权集中度 | 第29-30页 |
2.2 我国上市与非上市证券公司股权结构对比分析 | 第30-32页 |
2.2.1 股东构成与股权性质特点 | 第31页 |
2.2.2 股权集中度特点 | 第31-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我国证券公司 X 效率的测度 | 第34-47页 |
3.1 证券公司 X 效率的测度方法 | 第34-37页 |
3.1.1 参数法 | 第34页 |
3.1.2 非参数法 | 第34-35页 |
3.1.3 本文所用方法介绍 | 第35-37页 |
3.2 投入产出和环境变量指标的选取 | 第37-40页 |
3.2.1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 第37-39页 |
3.2.2 环境变量指标的选取 | 第39-40页 |
3.3 证券公司 X 效率实证分析 | 第40-45页 |
3.3.1 第一阶段传统 DEA 模型分析 | 第40-41页 |
3.3.2 第二阶段环境因素的剔除 | 第41-42页 |
3.3.3 第三阶段优化后的效率值分析 | 第4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我国证券公司股权结构对 X 效率影响实证分析 | 第47-54页 |
4.1 实证研究设计 | 第47-49页 |
4.1.1 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原理 | 第47-49页 |
4.1.2 本文所采用的实证方法 | 第49页 |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9-50页 |
4.2.1 变量选取 | 第49-50页 |
4.2.2 数据来源 | 第50页 |
4.3 实证分析 | 第50-53页 |
4.3.1 单位根检验 | 第50-51页 |
4.3.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4-5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4页 |
5.2 建议 | 第54-57页 |
5.2.1 形成若干股权相对集中并且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 | 第55页 |
5.2.2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 第55页 |
5.2.3 加强外部制度环境建设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历 | 第61-6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