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绪论 | 第9-17页 |
| 一、 研究问题缘起 | 第9页 |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 三、 课题研究方法、意义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 四、 课题主要概念分析和界定 | 第14-17页 |
| 第一章 时代特征之一:绘画理念的变化 | 第17-31页 |
| 第一节 解放初期的油画肖像(1949-1965) | 第17-21页 |
| 一、 人道主义的关怀为理念 | 第17-18页 |
| 二、 革命化的美术为理念 | 第18-19页 |
| 三、 以毛泽东文艺路线为方针,辅以苏联模式为理念 | 第19-21页 |
|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油画肖像(1966 一 1976) | 第21-24页 |
| 一、 以“文革美术模式”为主流 | 第21-23页 |
| 二、 艺术为政治服务的统一标准 | 第23-24页 |
| 第三节 过渡时期的油画肖像(1976 一 1978) | 第24-25页 |
| 第四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油画肖像(1979--1984) | 第25-31页 |
| 一、 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 第26-27页 |
| 二、 以直面批判和揭露为理念 | 第27-29页 |
| 三、 观念化的革新为理念 | 第29页 |
| 四、 中西文化理念的交融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时代特征之二:表现对象的变化 | 第31-50页 |
| 第一节 解放初期的油画肖像(1949-1965) | 第31-34页 |
| 一、 工人、英雄、领袖等正面形象 | 第31-34页 |
|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油画肖像(1966 一 1976) | 第34-40页 |
| 一、 塑造高大的毛泽东肖像 | 第34-37页 |
| 二、 塑造红卫兵、工农兵等英雄人物形象 | 第37-38页 |
| 三、 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对象 | 第38-40页 |
| 第三节 过渡时期的油画肖像(1976 一 1978) | 第40-42页 |
| 一、 延续领袖像 | 第40-41页 |
| 二、 老一代革命家形象 | 第41-42页 |
| 第四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油画肖像(1979--1984) | 第42-50页 |
| 一、 1979-1984:准备与突破 | 第42-45页 |
| 二、 1985-1986:反传统的展开 | 第45-46页 |
| 三、 1987-1989:问题与过渡时期 | 第46-50页 |
| 结论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