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对象:苏州宅院类建筑遗产 | 第12-13页 |
1.2.1 基本定义 | 第12页 |
1.2.2 宅院类建筑遗产的特征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4.1 真实性理论研究 | 第13-15页 |
1.4.2 宅院类建筑遗产研究 | 第15-16页 |
1.4.3 建筑工程中博弈论研究 | 第16-17页 |
1.4.4 机制研究 | 第17-18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6.3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建筑遗产真实性理论解析与实践梳理 | 第21-38页 |
2.1 真实性的理论来源 | 第21-24页 |
2.1.1 国内外既有文献对真实性的表述 | 第21-22页 |
2.1.2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的真实性要素 | 第22-23页 |
2.1.3 选用《操作指南》中真实性表述研究苏州宅院类建筑遗产的原因 | 第23-24页 |
2.2 真实性要素在修复工程中各阶段的落实特点分析 | 第24-26页 |
2.2.1 立项阶段 | 第24-25页 |
2.2.2 勘测设计阶段 | 第25页 |
2.2.3 施工阶段 | 第25-26页 |
2.2.4 验收阶段 | 第26页 |
2.3 人为因素影响下的真实性要素等级分析 | 第26-32页 |
2.3.1 利益相关者对真实性要素认知调查 | 第26-27页 |
2.3.2 真实性八要素等级分析 | 第27-31页 |
2.3.3 真实性八要素等级确立 | 第31-32页 |
2.4 真实性要素分级化处理的可行性分析 | 第32-33页 |
2.4.1 《奈良真实性文件》 | 第32页 |
2.4.2 《会安草案——亚洲最佳保护范例》 | 第32-33页 |
2.5 影响真实性落实的真实性保护机制分析 | 第33-37页 |
2.5.1 建筑遗产修复工程中保护机制分析 | 第33-36页 |
2.5.2 真实性要素对应的保护机制分析 | 第36-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建筑遗产修复工程中博弈对真实性的影响 | 第38-59页 |
3.1 博弈论研究 | 第38-39页 |
3.1.1 博弈论的概念 | 第38页 |
3.1.2 博弈论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 第38-39页 |
3.2 博弈论在修复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 第39-42页 |
3.2.1 博弈论在修复工程中应用的独特性 | 第39页 |
3.2.2 修复工程中的博弈情形 | 第39-40页 |
3.2.3 真实性落实的重要媒介 | 第40-41页 |
3.2.4 真实性要素中隐含的博弈点 | 第41-42页 |
3.3 参与方博弈对真实性影响的分析 | 第42-52页 |
3.3.1 真实性要素中参与方界定 | 第42-43页 |
3.3.2 真实性贡献值量化 | 第43页 |
3.3.3 前期图纸完备情形下的真实性贡献值计算 | 第43-50页 |
3.3.4 前期图纸不完备情形下的真实性贡献值计算 | 第50-52页 |
3.4 苏州宅院类建筑遗产修复工程真实性问题的普遍性 | 第52-57页 |
3.4.1 张氏义庄及亲仁堂迁建工程 | 第53-55页 |
3.4.2 潘祖荫故居修复工程 | 第55-57页 |
3.4.3 苏州宅院类建筑遗产修复工程对真实性保护机制的需求 | 第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真实性相关博弈在苏州宅院类建筑修复工程中的体现 | 第59-91页 |
4.1 苏州宅院类建筑遗产修复政策与保护现状 | 第59-60页 |
4.1.1 苏州宅院类建筑遗产修复的政策法规解读 | 第59-60页 |
4.1.2 苏州宅院类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 第60页 |
4.2 可园二期修复工程概况 | 第60-63页 |
4.2.1 可园的典型性 | 第60-62页 |
4.2.2 历史沿革 | 第62页 |
4.2.3 修复前的建筑概述 | 第62-63页 |
4.3 可园二期修复工程勘察设计阶段的真实性判断 | 第63-69页 |
4.3.1 外形与设计的真实性判断 | 第64-67页 |
4.3.2 材料与实质的真实性判断 | 第67页 |
4.3.3 传统技术与管理体系的真实性判断 | 第67页 |
4.3.4 位置与环境的真实性判断 | 第67-68页 |
4.3.5 用途与功能的真实性判断 | 第68页 |
4.3.6 语言和其他形式的非物质遗产真实性判断 | 第68页 |
4.3.7 精神与感觉真实性判断 | 第68-69页 |
4.4 可园二期修复工程施工阶段的真实性分析 | 第69-79页 |
4.4.1 外形与设计的真实性分析 | 第69-74页 |
4.4.2 材料与实质的真实性分析 | 第74-76页 |
4.4.3 传统技术与管理体系真实性分析 | 第76-78页 |
4.4.4 位置与环境真实性分析 | 第78-79页 |
4.5 可园二期修复工程中博弈对应的机制 | 第79-87页 |
4.5.1 可园二期修复工程施工阶段博弈对真实性的影响 | 第79页 |
4.5.2 可园二期修复工程博弈中影响真实性损失的原因 | 第79-80页 |
4.5.3 可园二期修复工程真实性博弈对应的机制 | 第80-87页 |
4.6 可园二期修复工程非博弈造成的真实性变化 | 第87-9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苏州宅院类建筑遗产修复工程真实性保护机制 | 第91-101页 |
5.1 苏州宅院类建筑遗产修复工程真实性保护机制分析 | 第91-94页 |
5.1.1 苏州宅院类建筑遗产修复工程真实性保护机制的确立 | 第91-93页 |
5.1.2 苏州宅院类建筑遗产修复工程真实性关键机制的确立 | 第93-94页 |
5.1.3 苏州宅院类建筑遗产修复工程真实性关键机制的层次划分 | 第94页 |
5.2 苏州宅院类建筑遗产修复工程真实性的核心机制 | 第94-98页 |
5.2.1 图纸落实机制 | 第94-95页 |
5.2.2 人员管理机制 | 第95-97页 |
5.2.3 材料管理机制 | 第97页 |
5.2.4 技术管理机制 | 第97-98页 |
5.3 苏州宅院类建筑遗产修复工程真实性主要机制 | 第98-99页 |
5.3.1 成本控制机制 | 第98页 |
5.3.2 分部分项验收机制 | 第98-99页 |
5.3.3 质量检查机制 | 第99页 |
5.4 苏州宅院类建筑遗产修复工程真实性补充机制 | 第99-100页 |
5.4.1 环境协调机制 | 第99-100页 |
5.4.2 其他补充机制 | 第10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10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图表目录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附录 问卷调查 | 第112-114页 |
作者简介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