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 我国农民集体成员身份问题研究之缘起 | 第11-18页 |
1.1 典型案例引发的思考 | 第11-13页 |
1.1.1 案情简介 | 第11-13页 |
1.1.2 问题思考 | 第13页 |
1.2 我国各地与农民集体成员身份认定相关的立法规定 | 第13-18页 |
1.2.1 较为简单型的地方立法规定 | 第14-15页 |
1.2.2 相对完善型的地方立法规定 | 第15-16页 |
1.2.3 更加具体型的地方立法规定 | 第16-18页 |
2 我国农民集体成员身份认定的标准 | 第18-31页 |
2.1 对学界关于农民集体成员身份认定标准的评析 | 第18-22页 |
2.1.1 户籍说 | 第18页 |
2.1.2 生活保障说 | 第18-20页 |
2.1.3 权利义务说 | 第20页 |
2.1.4 复合标准说 | 第20-21页 |
2.1.5 村民自治说 | 第21页 |
2.1.6 法律行为说 | 第21-22页 |
2.2 农民集体成员身份认定标准的确立 | 第22-26页 |
2.2.1 认定农民集体成员身份的原则 | 第22-24页 |
2.2.2 认定农民集体成员身份的依据 | 第24-25页 |
2.2.3 认定农民集体成员身份的标准 | 第25-26页 |
2.3 特殊群体的集体成员身份的认定 | 第26-31页 |
2.3.1 胎儿的集体成员身份认定 | 第26页 |
2.3.2 超计划生育子女、收养子女的集体成员身份认定 | 第26-27页 |
2.3.3 现役军人、在校大学生、服刑人员的农民集体成员身份认定 | 第27页 |
2.3.4 婚嫁到另一农民集体组织的成员身份认定 | 第27-28页 |
2.3.5 婚嫁到城市的集体成员身份认定 | 第28页 |
2.3.6 “入赘婿”的集体成员身份认定 | 第28-29页 |
2.3.7 离婚或丧偶情形下的集体成员身份认定 | 第29-30页 |
2.3.8 外出经商、务工人员的集体成员身份认定 | 第30页 |
2.3.9 “空挂户”的集体成员身份认定 | 第30-31页 |
3 我国农民集体成员身份的得丧变动机制 | 第31-36页 |
3.1 农民集体成员身份的取得 | 第31-33页 |
3.1.1 基于出生、收养而取得 | 第31页 |
3.1.2 基于婚姻关系而取得 | 第31-32页 |
3.1.3 基于农民集体决议的接纳而取得 | 第32页 |
3.1.4 基于集体组织的合并而取得 | 第32-33页 |
3.1.5 基于国家的政策性移民而取得 | 第33页 |
3.2 农民集体成员身份的中止与恢复 | 第33-35页 |
3.2.1 大学生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或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等 | 第33-34页 |
3.2.2 农民集体组织的女子嫁入城市或男子入赘进入城市 | 第34页 |
3.2.3 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并在城市取得一定的城镇社会保障 | 第34-35页 |
3.3 农民集体成员身份的丧失 | 第35-36页 |
3.3.1 因集体成员的死亡而丧失 | 第35页 |
3.3.2 因取得其他集体成员的身份而丧失 | 第35页 |
3.3.3 因集体组织的合并或消灭而丧失 | 第35-36页 |
4 完善我国农民集体成员身份认定问题的建议 | 第36-40页 |
4.1 统一农民集体成员身份认定的标准 | 第36-37页 |
4.1.1 坚持三项原则 | 第36页 |
4.1.2 采用统一标准 | 第36-37页 |
4.2 建立农民集体成员身份的中止与恢复机制 | 第37页 |
4.3 建立农民集体成员身份的纠纷解决机制 | 第37-40页 |
4.3.1 农民集体成员身份的确认之诉 | 第38页 |
4.3.2 农民集体组织决议或决定的撤销之诉 | 第38-39页 |
4.3.3 集体财产收益分配请求权之诉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一、著作类 | 第41页 |
二、论文类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