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0页 |
第1章 文学本体论 | 第10-20页 |
1.1 文必宿于理,而理无不粲然而为文——文道观 | 第10-13页 |
1.2 文以理为主,以气为辅——文气说 | 第13-15页 |
1.3 诗本出于情性——性情说 | 第15-20页 |
第2章 文学审美风格论 | 第20-26页 |
2.1 天趣语难得——自然论 | 第20-22页 |
2.2 篇有兴而语有味——诗味论 | 第22-24页 |
2.3 诗固有不得不如禅——诗禅说 | 第24-26页 |
第3章 文体论 | 第26-30页 |
3.1 诗词与文同一机轴 | 第26-27页 |
3.2 时文之精,即古文之理也 | 第27-30页 |
第4章 亡国之痛、遗民心态与刘将孙的文学创作和批评 | 第30-42页 |
4.1 亡国之痛、遗民心态的形成原因 | 第30-32页 |
4.2 遗民心态影响下的南宋遗民词 | 第32-36页 |
4.2.1 忠义守节 | 第32-33页 |
4.2.2 怀念故国 | 第33-34页 |
4.2.3 田园隐逸 | 第34-35页 |
4.2.4 惜春伤春 | 第35-36页 |
4.3 亡国之痛、遗民心态与刘将孙的文学创作和批评 | 第36-42页 |
4.3.1 理性指导下的忠义爱国 | 第36-37页 |
4.3.2 故国之思的含蓄表达 | 第37-38页 |
4.3.3 田园生活的由衷热爱 | 第38页 |
4.3.4 惜春伤春的惆怅情怀 | 第38-39页 |
4.3.5 禅宗思想的心灵慰藉 | 第39-42页 |
第5章 刘将孙文学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 第42-50页 |
5.1 刘将孙与刘辰翁文学思想比较 | 第42-45页 |
5.1.1 推崇理学与文道并重 | 第42-43页 |
5.1.2 崇尚自然与奇崛诗风 | 第43-44页 |
5.1.3 打破文体界限,以文为诗 | 第44-45页 |
5.1.4 以儒为主,兼收禅道 | 第45页 |
5.2 刘将孙文学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 第45-50页 |
5.2.1 刘将孙文学思想的地位 | 第45-47页 |
5.2.2 刘将孙文学思想的影响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