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课题的来源、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11页 |
1.1.2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发动机前端附件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单根带段横向振动研究 | 第13-16页 |
1.2.2 各附件带轮以及张紧臂的扭转振动研究 | 第16-17页 |
1.2.3 带-轮耦合振动研究 | 第17-19页 |
1.3 发动机前端附件传动系统结构与布局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1 自动张紧器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 第19-21页 |
1.3.2 发动机前端附件传动系统的结构与布局优化设计 | 第21-22页 |
1.4 发动机前端附件传动系统研究现状总结 | 第22-23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 多楔带与自动张紧器静、动态力学特性实验与建模 | 第25-47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多楔带横向动力学特性实验与建模 | 第25-40页 |
2.2.1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2.2.2 多楔带带段横向振动固有频率测量与建模 | 第26-28页 |
2.2.3 带段横向振动的迟滞阻尼动态特性实验与建模 | 第28-30页 |
2.2.4 多楔带横向振动动态特性影响因素 | 第30-34页 |
2.2.5 带段横向振动时的迟滞损耗角 | 第34-37页 |
2.2.6 带段横向动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建模与实验验证 | 第37-40页 |
2.3 多楔带纵向静、动态力学特性 | 第40-43页 |
2.3.1 多楔带纵向静态力学特性实验与建模 | 第40-41页 |
2.3.2 多楔带纵向动力学特性实验 | 第41-43页 |
2.4 自动张紧器扭转力学特性 | 第43-46页 |
2.4.1 自动张紧器扭转力学特性实验 | 第43-45页 |
2.4.2 干摩擦等效粘性阻尼 | 第45-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3 张紧器干摩擦对发动机前端附件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影响 | 第47-69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考虑自动张紧器干摩擦的发动机前端附件传动系统扭转振动建模 | 第47-52页 |
3.3 基于改进的多谐波平衡法求解系统周期性扭转振动 | 第52-57页 |
3.3.1 改进的多谐波平衡法介绍 | 第52-56页 |
3.3.2 基于改进的弧长法求解系统扭转振动幅频响应 | 第56-57页 |
3.4 模型测试与求解方法验证 | 第57-62页 |
3.5 考虑张紧器干摩擦的发动机前端附件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结果分析 | 第62-68页 |
3.5.1 模型参数 | 第62-64页 |
3.5.2 计算结果 | 第64-6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4 发动机前端附件传动系统带-轮刚柔耦合非线性振动 | 第69-105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发动机前端附件传动系统带-轮刚柔耦合非线性振动建模 | 第69-74页 |
4.2.1 模型假设和描述 | 第69-71页 |
4.2.2 运动控制方程 | 第71-74页 |
4.3 全局空间离散 | 第74-82页 |
4.3.1 一种通用精确空间离散方法 | 第74-79页 |
4.3.2 伽辽金离散 | 第79-82页 |
4.4 模型验证 | 第82-87页 |
4.4.1 带段及张紧轮模型实验验证 | 第82页 |
4.4.2 模态实验验证 | 第82-84页 |
4.4.3 发动机前端附件传动系统台架实验验证 | 第84-87页 |
4.5 发动机前端附件传动系统模态分析 | 第87-92页 |
4.6 带-轮耦合振动结果分析 | 第92-10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5 发动机前端附件传动系统全局优化设计 | 第105-137页 |
5.1 引言 | 第105页 |
5.2 系统固有频率灵敏度分析 | 第105-116页 |
5.2.1 系统固有频率一阶偏导数 | 第105-108页 |
5.2.2 系统频率灵敏度结果分析 | 第108-116页 |
5.3 全局优化设计 | 第116-135页 |
5.3.1 目标函数 | 第117-118页 |
5.3.2 动态自适应粒子-遗传算法(DAPSO-GA) | 第118-125页 |
5.3.3 发动机前端附件传动系统优化结果分析 | 第125-13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37-141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137-138页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38页 |
6.3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38-141页 |
致谢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5页 |
附录 | 第155-157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55-156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6页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