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9-23页 |
第二章 克服肿瘤双重屏障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URL/PD/GSNO的制备及表征 | 第23-51页 |
1 仪器设备与试剂 | 第23-24页 |
1.1 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1.2 试剂 | 第24页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4页 |
2 实验内容 | 第24-32页 |
2.1 阿霉素(DOX)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4-26页 |
2.1.1 DOX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24-25页 |
2.1.2 专属性 | 第25页 |
2.1.3 DOX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5页 |
2.1.4 准确度研究 | 第25页 |
2.1.5 精密度研究 | 第25-26页 |
2.1.6 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 第26页 |
2.2 PAMAM@DOX的制备(PAMAMG5) | 第26页 |
2.3 PAMAM@DOX的制备优化 | 第26页 |
2.3.1 PAMAM与DOX的投料比对载药量的影响 | 第26页 |
2.4 PAMAM@DOX制剂的表征 | 第26-27页 |
2.4.1 PAMAM@DOX稳定性考察 | 第26页 |
2.4.2 Size粒径及Zeta电位 | 第26-27页 |
2.4.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全波长扫描 | 第27页 |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7页 |
2.4.5 体外穿透ECM屏障 | 第27页 |
2.4.6 PAMAM@DOX在不同pH条件下的释药 | 第27页 |
2.5 脂质体的制备 | 第27-29页 |
2.5.1 传统脂质体(CL)的制备 | 第27-28页 |
2.5.2 传统脂质体包载阿霉素(CL/DOX)的制备 | 第28页 |
2.5.3 超声敏感脂质体(URL)和其前体(PURL)的制备 | 第28页 |
2.5.4 URL/PD/GSNO的制备 | 第28-29页 |
2.6 URL的处方筛选 | 第29页 |
2.6.1 磷脂与胆固醇的比例 | 第29页 |
2.6.2 探超功率 | 第29页 |
2.6.3 探超时间 | 第29页 |
2.7 URL/PD/GSNO的处方筛选 | 第29-30页 |
2.7.1 孵育温度 | 第29-30页 |
2.7.2 孵育时间 | 第30页 |
2.7.3 药物浓度 | 第30页 |
2.8 脂质体的表征 | 第30-32页 |
2.8.1 制剂稳定性考察 | 第30页 |
2.8.2 Size粒径及Zeta电位 | 第30页 |
2.8.3 NTA纳米粒度追踪分析仪对各纳米粒子的考察 | 第30页 |
2.8.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0-31页 |
2.8.5 超声成像 | 第31页 |
2.8.6 URL超声响应评估 | 第31页 |
2.8.7 一氧化氮(NO)的体外释放 | 第31页 |
2.8.8 URL/PD/GSNO的体外药物释放 | 第31-32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50页 |
3.1 DOX含量测定 | 第32-35页 |
3.1.1 DOX全波长扫描 | 第32-34页 |
3.1.2 DOX的标准曲线 | 第34页 |
3.1.3 准确度研究 | 第34页 |
3.1.4 精密度研究 | 第34-35页 |
3.2 PAMAM@DOX的制备优化 | 第35-36页 |
3.2.1 PAMAM与DOX的投料比对载药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PAMAM@DOX的表征 | 第36-40页 |
3.3.1 PAMAM@DOX稳定性考察 | 第36页 |
3.3.2 Size粒径及Zeta电位 | 第36-37页 |
3.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7-38页 |
3.3.4 体外穿透ECM屏障 | 第38-39页 |
3.3.5 PAMAM@DOX在不同pH条件下的释药 | 第39-40页 |
3.4 URL的处方筛选 | 第40-42页 |
3.4.1 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 | 第40-41页 |
3.4.2 探超功率 | 第41页 |
3.4.3 探超时间 | 第41页 |
3.4.4 URL的最优制备处方 | 第41-42页 |
3.5 URL/PD/GSNO的处方筛选 | 第42-43页 |
3.5.1 孵育温度 | 第42页 |
3.5.2 孵育时间 | 第42页 |
3.5.3 药物浓度 | 第42-43页 |
3.6 脂质体的表征 | 第43-50页 |
3.6.1 制剂稳定性考察 | 第43-44页 |
3.6.2 Size粒径及Zeta电位 | 第44-45页 |
3.6.3 NTA纳米粒度追踪分析仪对各纳米粒子的考察 | 第45页 |
3.6.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5-46页 |
3.6.5 超声成像 | 第46-47页 |
3.6.6 URL超声响应评估 | 第47-48页 |
3.6.7 一氧化氮(NO)的体外释放 | 第48-49页 |
3.6.8 URL/PD/GSNO的体外药物释放 | 第49-5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PAMAM@DOX的体外跨屏障能力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51-61页 |
1 仪器和试剂 | 第51-52页 |
1.1 仪器 | 第51-52页 |
1.2 试剂 | 第52页 |
2 实验内容 | 第52-55页 |
2.1 细胞毒性考察 | 第52-53页 |
2.1.1 SRB方法检测 | 第52-53页 |
2.1.2 URL对MCF-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53页 |
2.1.3 PAMAM@DOX和CL/DOX对MCF-7细胞抑制率的影响 | 第53页 |
2.2 细胞凋亡实验 | 第53-54页 |
2.3 溶酶体共定位实验 | 第54页 |
2.4 细胞摄取实验 | 第54-5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5-59页 |
3.1 URL对MCF-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55页 |
3.2 PAMAM@DOX和CL/DOX对MCF-7细胞抑制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 细胞凋亡实验 | 第56-57页 |
3.4 溶酶体共定位实验 | 第57-58页 |
3.5 细胞摄取实验 | 第58-59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URL的体内跨屏障能力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61-82页 |
1 仪器与试剂 | 第61-62页 |
1.1 仪器 | 第61页 |
1.2 试剂 | 第61-62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62页 |
2 实验内容 | 第62-67页 |
2.1 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 第62页 |
2.2 URL的体内分布及NO介导血管屏障渗漏 | 第62-64页 |
2.2.1 URL/GSNO(IR783)的制备 | 第63页 |
2.2.2 URL在裸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 第63-64页 |
2.3 NO介导血管屏障渗漏的机制研究 | 第64-65页 |
2.3.1 cGMP浓度的测定 | 第64页 |
2.3.2 免疫荧光 | 第64-65页 |
2.3.3 肿瘤血管结构考察 | 第65页 |
2.3.4 肿瘤氧含量考察 | 第65页 |
2.4 URL/PD/GSNO的体内跨屏障能力考察 | 第65页 |
2.5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65-67页 |
2.5.1 实验分组及数据测定 | 第65-67页 |
2.5.2 心脏全景扫描 | 第67页 |
2.5.3 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 第6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7-80页 |
3.1 URL的体内分布及NO介导血管屏障渗漏 | 第67-70页 |
3.2 NO介导血管屏障渗漏的机制研究 | 第70-73页 |
3.2.1 cGMP浓度的测定 | 第70页 |
3.2.2 免疫荧光 | 第70-71页 |
3.2.3 肿瘤血管结构考察 | 第71-72页 |
3.2.4 肿瘤氧含量考察 | 第72-73页 |
3.3 URL/PD/GSNO的体内跨屏障能力考察 | 第73-74页 |
3.4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74-80页 |
3.4.1 荷瘤裸鼠的体积和体重变化考察 | 第74-76页 |
3.4.2 心脏全景扫描 | 第76-77页 |
3.4.3 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 第77-8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个人简历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