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TiO2/SiO2复合固相萃取填料的研究及其在血清磷脂组学中的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第5-6页
摘要第6-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图录第18-20页
表录第20-21页
专业词汇缩写表第21-22页
第一章 绪论第22-42页
    1.1 磷脂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第22-28页
        1.1.1 磷脂的结构特点第22-24页
        1.1.2 磷脂的生理功能第24-25页
        1.1.3 磷脂的代谢第25-28页
    1.2 磷脂分析的技术平台第28-36页
        1.2.1 磷脂的提取方法第28-30页
        1.2.2 磷脂的分离方法第30-32页
        1.2.3 磷脂的检测方法第32-34页
        1.2.4 磷脂化合物的鉴定第34-35页
        1.2.5 磷脂特异性吸附的研究背景第35-36页
    1.3 磷脂组学和淋巴癌概述第36-41页
        1.3.1 淋巴癌概述第36-37页
        1.3.2 磷脂组学与代谢组学的关系第37-39页
        1.3.3 磷脂组学数据分析方法第39-40页
        1.3.4 磷脂组学研究相关数据库资源第40-41页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41-42页
第二章 二氧化钛包覆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表征第42-50页
    2.1 引言第42-43页
    2.2 实验方法第43-44页
        2.2.1 仪器和试剂第43页
        2.2.2 TiO_2/SiO_2微球的制备第43页
        2.2.3 TiO_2/SiO_2微球的表征第43-4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4-49页
        2.3.1 TiO_2/SiO_2微球的制备第44页
        2.3.2 TiO_2/SiO_2微球的表征第44-48页
        2.3.3 TiO_2/SiO_2微球形成机理探究第48-49页
    2.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三章 基于RPLC-ELSD检测平台研究TiO_2/SiO_2对磷脂的特异性吸附第50-59页
    3.1 引言第50-51页
    3.2 实验方法第51-52页
        3.2.1 仪器和试剂第51-52页
        3.2.2 固相萃取方法建立第52页
        3.2.3 RPLC-ELSD磷脂分析第5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2-58页
        3.3.1 金属氧化物包覆比例的选择第52-53页
        3.3.2 固相萃取方法优化第53-56页
        3.3.3 RPLC-ELSD磷脂分析第56-58页
    3.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基于UPLC-QTOF MS联用技术的血清磷脂轮廓分析第59-67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实验方法第59-62页
        4.2.1 仪器与试剂第59-60页
        4.2.2 血清样品前处理第60页
        4.2.3 血清磷脂提取第60-61页
        4.2.4 色谱条件第61页
        4.2.5 质谱条件第61页
        4.2.6 磷脂轮廓分析第61-6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2-65页
        4.3.1 UPLC-QTOF MS磷脂轮廓分析第62-63页
        4.3.2 TiO_2/SiO_2-SPE方法对磷脂选择性吸附的考察第63-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五章 基于UPLC-QTOF MS联用技术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磷脂组学研究第67-90页
    5.1 引言第67-69页
    5.2 实验方法第69-73页
        5.2.1 仪器与试剂第69页
        5.2.2 样本采集第69-70页
        5.2.3 血清样品前处理第70页
        5.2.4 血清磷脂提取第70页
        5.2.5 色谱条件第70-71页
        5.2.6 质谱条件第71页
        5.2.7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第71-72页
        5.2.8 差异代谢物的鉴定第72-7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3-89页
        5.3.1 NHL患者和正常人血清样本基峰离子流图比较第73-74页
        5.3.2 NHL患者和正常人PCA模型分析第74-76页
        5.3.3 NHL患者和正常人OPLS-DA模型分析第76-80页
        5.3.4 潜在标志物的选择第80-81页
        5.3.5 潜在标志物的鉴定和相关代谢途径的探讨第81-89页
    5.4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第90-92页
    6.1 主要结论第90-91页
    6.2 研究展望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友好型衣康酸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稀土元素离子铈(Ⅲ)的表面离子印迹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